7月22日,山東濰坊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 中新社記者 梁犇 攝
如今,由7座青磚紅瓦的歐式建筑組成的博物館,既承載著戰爭的傷痛記憶、見證著日本帝國主義暴行,也成為當時國際僑民與中國人民團結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正義斗爭及國際主義精神的象征,折射出國際主義、人道主義、人性光芒。
博物館中,陳列著由濰縣集中營營救小組中唯一的中國人王成漢書寫的“珍視和平,愿世界永無集中營”作品,無聲地警醒著參觀者。在數智魔鏡元宇宙體驗區,參觀者戴上VR設備,“推開”虛擬的斑駁木門“深”臨集中營,就會走入22個故事串起的歷史。
“參觀者可以體驗逃出集中營環節,主人公之一就是后來任美國駐華大使的恒安石。”博物館宣傳推廣科負責人梁靜瑤說,在中國任職期間,恒安石多次重訪濰坊舊地,并與當時幫助他逃離的抗日部隊軍官郝毓秀合影留念。
“協助他們出逃,只是中國軍民幫助僑民的一個縮影。”梁靜瑤說,當時,中國民眾經常冒著生命危險為營內僑民送食物、藥品等物資,傳遞情報。
在濰縣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大會上,幸存僑民、時任美國新澤西州州議員戴愛美說:“中國是我的母親。今天,我回家了。”戴愛美9歲時被關進集中營,她在其作品《濰縣集中營經歷記述》中曾回憶當時的生活。
“隨著時間推移,幸存者逐漸離去,我們正在搶救性開展實物資料征集和口述史采集。”博物館副館長王曉暉表示,自2020年9月開放以來,博物館年接待游客35萬余人次。2024年,該館還到美國、英國舉辦專題展,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外民眾友好相助、共克時艱的故事。
以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等為載體,2021年2月3日,濰坊成為全球第308座“國際和平城市”,是繼南京后中國的第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