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誰和誰簽訂;九二共識達成了什么協議
【整理 觀察者網 韓京霏】
“中國崛起的過程是很精彩的,可以采取積極一點的態度。如果你真的把中國模式想透,實事求是,一定有很多東西可以說清楚。但需要一點勇氣,需要一點魄力。”
近日,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持續熱播。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除演講外,還會回答現場觀眾即興提出的問題,一問一答中,產生了大量的思想火花。
《這就是中國》每周一21:30在東方衛視播出,在本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暢談了“文明型國家”對中國政治制度及特質的影響。
觀察者網現整理出部分精彩對答,以饗讀者。
觀眾1:我平時是軍迷,特別喜歡看那些軍事報道。張教授,我也經常看你的節目。我是這么想的:我們平時要講究實事求是,任何的理論觀點都要有發展的階段。
比如說對臺的問題,能不能重新去定位“一國兩制”政策。我個人認為九二共識簡直就像我們的提款機密碼了,他們拿了我們的優惠政策,有可能就去買武器裝備。然后說實在的,如果真的要開戰的話,那射向解放軍的有一半就是我們提供給他們的。
我們有些人提出要幫助,但是有沒有想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時候,是怎么對待我們的。所以我個人認為,能不能重新思考“一國兩制”的問題,與時俱進。
張維為:中國制度的特點是,我們有一個長期的戰略的思考。給臺灣的一些好處,我們不是這樣來斤斤計較的。本質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情了,以今天大陸經濟上跟臺灣的聯系,以臺灣對大陸經濟上的依賴,這意味著只要正式地搞就是自殺。
這不是是否出動人民解放軍的問題,就是本身你的股市將崩潰,房市將崩潰,經濟將崩潰,所以這一點已經很了不起。為什么中國現在很有定力,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您是軍迷,您可能技術角度考慮比較多,射向解放軍什么的,但實際上戰爭不會是這樣打的。
葉青林(節目嘉賓):我補充一點,現在我們是“以一個中國為前提的九二共識”,大家表述是會有細節上的不一樣的。另外我們提“一國兩制”,以前是一個方案一個想法,現在我們希望要討論“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而且現在島內盡管可能從他們的報道上來說,響應的人數不多,但是是有響應的。
還有糾正你一個概念是“我們要幫”。我們是寄希望于臺灣人民、臺灣各個團體人民的代表。我們既不寄托于,也不寄托于等任何政黨,支持統一、謀求統一、謀求兩岸和平發展的,這才是我們要爭取的對象。所以我們現在是對自己的同胞好。
觀眾2:我這個問題很明確,前段時間,《憲法修正案》中提到國家最高領導人修改的問題,這個提案出來之后,周圍的很多同學還有朋友有很多廣泛的討論,而且不乏很尖銳的內容。但是大家這些言論可能都比較片面,您站在更高的不一樣角度上,有沒有更全面性的解讀?
張維為:中國的《章程》里是明確規定的廢除終身制,只要國家主席還是中國員,他就不能有終身制。
去年4月,我在耶魯大學談中國崛起、中國模式,也是一個學者問你同樣的問題。我說你們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是四任,德國的阿登納總理也是四任,默克爾也是四任,而且羅斯福、阿登納是這兩個國家公認的極其出色的領袖人物,你們沒有說他們是終身制。
你們這些領導已經擔任了四任,而且你們沒有任何章程說廢除終身制,你們反而不質疑,所以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我覺得政治制度的設計,既要有“下下策”,又要有“上上策”。“下下策”是保底的,比方說領導人由于健康身體原因退休,或者能力原因,(因此)我們現在還有集體領導的制度,民主集中制。
同時還要有“上上策”,“上上策”就是在這個制度里邊,我能夠讓優秀的人才做好事,做大事。
觀眾2:針對這個問題我還有一個追問,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已經過了,(已經進入)第41年。在改革的道路上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有沒有一些明確的界限?
張維為:正好你提的是修憲的問題,實際上修憲里邊最關鍵的就在《憲法》第一條:明確中國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
我自己有個研究,就是中國跟西方政黨都叫黨,但實際上不是一回事兒。政黨這個詞英文叫party,法文叫parti,歐洲語言都是這樣過來的。party來自part,是部分的意思,所以西方政黨概念,說簡單是很簡單的,就是社會由不同的利益團體組成,每個利益團體代表部分人,然后出來競爭,你51%,我49%,你贏我輸,就這樣的邏輯。
中國不一樣。中國是“文明型國家”,為什么?“文明型國家”最大的特點是,它是由成百上千個國家慢慢整合起來。這樣的國家如果采用西方國家部分利益黨的制度的話,國家馬上就解體了。明天就會有上海黨、北京黨、天津黨、無錫黨、濟南黨,然后去打仗。
所以坦率地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絕大多數的時間內,中國都是實行“某種形式的統一執政集團”,多數時間統一的儒家執政集團。
比如我跟美國人說,我們多數時間都是“一黨制”,但這個多數時間內我們是遠遠領先西方,不是一般的領先。而且在內部,政策的調整的幅度之大,遠遠超過美國政治體制下的政策條件。我們從文革到改革開放這個政策調整,全是在中國內實現的。這遠遠超過美國共和黨、之間的政策的差別,但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
所以我是明確地說,西方是部分利益黨,中國是整體利益黨,這是最大的差別。而且你可以反過來用這個來看西方,碰到老外就問他,你們國家有沒有代表整體利益的政黨。幾乎都沒有。
主持人:這個是必殺技。
張維為:這是必殺技。我們崛起到今天這個階段,要建立制度認同,不能再這么云里霧里了,這叫制度自信。愛國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包括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整個的制度安排。它可能不一定十全十美,(所以)我們在講改革,講完善。
所以這是根本性的東西,是不能動搖的。我經常說,習主席主政以后最大變化,就是他真的希望跟我們知識界一起建立制度認同。
許欽鐸(節目嘉賓):在過去的40年,中國從一個很窮的國家建設成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擁有最大的外匯儲備,7億多人到8億人脫貧,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成就。但是我們自己要清楚,我們做了什么。
觀眾3:張教授您好,現在有一句話挺流行的,“大明之后無華夏”,它的意思就是說明朝滅亡了以后,中國這個傳統的華夏文明已經不完整了。像張教授您說的這個“文明型國家”,是不是要恢復原來那個最正統、最傳統的華夏文明?
讀者提問
張維為:我想,中國這個文明源遠流長,當中有很多磕磕碰碰、跌宕起伏的歷史,但我覺得基本的事實是這個文明它沒有中斷。你只要使用漢字,這種語言在,它的文化就一定在。你只要懂了兩三百個成語,中國文化基本的道理(就)都在你的血液中,所以這些東西中斷不了的。這是最關鍵的。
所以千萬不要得出結論,這個文明中斷掉了。這個是我對你的第一個建議。
第二就是恐怕還要與時俱進。中國文明之包容性是一般文明絕對沒有的,包括儒釋道互補。我那時候到臺灣,他們說,經過文革,都否定掉了,你們還有中國文化嗎?實際上,特別我走遍了100多個國家之后,(感到)中國文化無處不在,沒有辦法否定掉的。在老百姓生活層面,它的文化一直在。所以我在這個意義上,以一種更加博大的胸襟來談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對整個世界的影響。
觀眾4:張教授你好,您覺得我們當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從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里面,吸取了哪些有益的養分呢?
我是從高中開始,對中國文化傳統就比較熱愛。然后覺得從戰爭以來,我們受了很多委屈,現在經過100多年仁人志士的努力,特別是中國成立,到了改革開放,到去年也40周年,(我們)一步步強大。
我們現在又提到文化自信,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作為傳統文化一部分,到底有哪一些好的地方,被我們繼承和保存下來?
張維為:這個問題很好。你看好了,中國今天成功的地方幾乎都有歷史的基因。
比方說,我們最大的成功是老百姓生活的改善,這跟我們歷史上的民本傳統有關系,“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比方說,我們現在的干部選拔制度,我稱為“選賢任能”,它實際上對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是一種延續和發展,只是加了很多新的內容,就是中國不能接受耍嘴皮就可以當選,你要有資質,干過一些事情,有政績,然后才能夠做(干部)。
所以仔細看,只要是中國成功的地方,基本上是三者合一:一個是歷史基因,一個是現代元素,有時候還有紅色元素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