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海綿城市、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名單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印發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的通知》,金華市建立海綿城市建設統籌機制、明確海綿城市管控要求、建立長效運維機制3個方面入選。
金華地處錢塘江、甌江、椒江三江源頭,是典型的微丘地貌區,也是國內較早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城市之一,早在2013年就建設了以燕尾洲公園為代表的一批海綿城市建設項目。2016年全面啟動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從制度保障、規劃設計、示范帶動、協同治理等方面著手,將海綿理念融入城市建設改造,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的“金華模式”。
2022年,金華入選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找準綠色低碳發展的切入點,立體化、多維度實施“2531”行動。以“2”大示范目標為主線,圍繞核心問題梳理出“5”條實施路徑,打造“3”個特色鮮明的示范片區,全域謀劃系統推進“三庫三溪”、金華江治理二期、市區再生水利用等100余個示范項目落地,全面優化“流域”洪澇安全格局,提升“城市”雨洪管理水平,完善水循環“設施”體系,持續改善“社區”人居環境。
一是完善工作機制,我市調整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人員組成,加大我市海綿示范工作的推進和協調力度。市園林景觀服務中心增掛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牌子,并成立由財政、建設、資規、水利、城投等部門為成員的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專班,落實工作責任機制。二是加強市區聯動,各區建立了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專班,統籌協調轄區內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工作,市區兩級形成合力、齊抓共管。
2024年3月1日,《金華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金華市海綿城市建設實現了從“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跨越。《條例》是浙江省首部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同時,我市還頒布了《金華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金華市建設工程海綿城市驗收管理辦法》《金華市海綿城市設施運營維護管理辦法》等5項政策制度,制定了《金華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設計導則》《金華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技術導則》等7項技術標準,為項目管控提供完備的技術支撐。
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金華摸索出海綿城市地方實施路徑,確立了“三化”建設技術線路。一是堅持本土化展現特色,根據本地的氣候特征、土壤地質、地下水位等條件,編制了金華市海綿城市建設指導圖集、植物選型配置技術導則。積極選用河卵石等本土建材、鳶尾花等鄉土植物、多孔磚雨水口等特色工藝,推動海綿城市技術的守正創新。二是堅持實用化服務民生,在“污水零直排”、老舊小區改造中,融合海綿城市理念,植入草石溝、透水鋪裝、生態停車位等設施,改良雨水徑流組織,既節約了工程投資、縮短施工周期,又解決了停車難、雨天積水等問題,截至目前已完成小區污水零直排改造1803個、老舊小區改造480個。三是堅持美凈化增添韻味,通過綠地“微下沉”空間地形營造,單體樹池串珠成鏈,雨水花箱傅粉施朱等技術措施,兼顧雨水控制與景觀效果。打造出鐵路文化公園、浙師大老生活區、東市南街等一批深受市民喜愛的優秀項目。
金華海綿城市示范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市區三江防洪堤已全面達到規劃標準,內澇積水區段消除比例100%,固定排澇站和移動排澇能力合計達21.4萬m3/h,年雨水利用量比示范前增加了30余萬噸,建成區面積的44.43%已達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的目標,在2022年度績效考核中取得A等。
“微丘水鄉,山水共融”,金華將不斷探索和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技術體系、體制機制,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打造生態文明“重要窗口”貢獻更多金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