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焦點新聞—新密新聞網
伏羲山紅石林景區
2020中國(河南)國際大學生云上時裝周
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動物王國
河南日報記者李林
嵩山東麓,雙洎河畔,1001平方公里的新密大地正激情澎湃。
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鄭州視察,把鄭州列入國家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城市,河南省委、省政府賦予鄭州在全省發揮更大輻射帶動作用、在全國同類城市競爭中形成更多比較優勢、在國際上贏得更大影響力“三個在”的目標定位,推進鄭州大都市圈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
鄭州為“龍頭高高揚起來”奮進之時,新密緊握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對接融入全域、集聚優質高端要素的重要契機,濃墨重彩打造“西美”新圖景!
產業美
“危”與“機”中辯證認識筑牢發展之基
今年8月初,2020中國(河南)國際大學生云上時裝周在新密豫發密蘭小鎮拉開序幕,以“文化引領、設計展翼、產業協同”為主題,探索黃河文化在時尚領域的傳承與創新,線上線下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生作品參與其中,30所大專院校、近百家品牌服裝企業加入盛會。
文化盛宴與流光溢彩間,新密產業如火如荼的發展可窺見一斑。
產業發展保持旺盛活力,來自新密在應對“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措施:
年初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經濟發展進入不確定性狀態。面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新密市認真落實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的決策部署,積極應對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各類風險問題和挑戰,以“三送一強”活動為主抓手,聚焦重點難點,強化服務意識,精準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兩手硬”。
疫情發生后,新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綜合研判,加強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通過強組織、建機制、定策略、抓推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截至目前,市財政共投入3581.43萬元,用于救治,防疫物資購買,定點醫院、隔離病區、集中隔離點建設等疫情防控工作。
認真落實省20條、鄭州30條政策,出臺新密市“1+14”政策舉措,公布部門24小時值班電話,在政府網站、廣播電視臺設立專欄,制作“三送一強”政策二維碼,向企業發放政策清單、一封信、海報、折頁等100萬余份,廣泛宣傳切實提高各項惠企政策知曉率。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企業復工復產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復工復產日通報日報告周例會制度,對發現問題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組建18支干部分包服務專班、300人服務小分隊,全域全面開展“一對一”服務、、現場服務、線上服務。對涉企政務服務事項,推行“不見面”審批服務模式,進一步壓減材料、簡化環節、優化流程,創造條件推行“立即辦”“容缺辦”。截至目前,全市應復工企業(工程)6626家(個),已復工6626家(個),累計復工率100%;應復工96575人,已復工96575人,用工恢復率100%。
城市美
“精”與“細”中高品質推動城市建設管理
城市對于市民而言是“家”的歸屬,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精細程度,直接關乎市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新密市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次中心的功能要求出發,思考謀劃城市布局和建設,以“六城聯創”為統攬,不斷加快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解決“老、小、舊、遠”等民生問題,以高品質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高效能治理的要求做好城市建設發展的大文章。
密織交通網絡,加速國省干道、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建設,路網密度提高到2.5公里,通達鄭州城區、航空港區和中原城市群的半小時、一小時經濟圈,域內15分鐘高速圈、15分鐘干線公路圈基本形成;同時以拉大城市框架、打通斷頭路、市政道路升級改造為重點,加快推進城市道路建設,進一步增強城市的綜合承載功能。
實施民生工程,加快推進城市供水供氣供熱工程建設,“南水北調”引水入密工程實現常態化供水,“引熱入城”“引熱入鄭”順利推進,全市供氣普及率達96.5%;優化教育醫療設施建設,加快城區13所公辦學校建設,“大班額”現象逐步緩解;著力構建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全市有9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開工建設,2所已實現試運行。
提升精細化管理,以“雙改”和“雙創”為抓手,扎實推進城市道路綜合改造工程,大力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城鄉接合部綜合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精細管理水平,持續深化常態化管理,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讓群眾深切感受到城市美好生活。
生態美
“綠水”與“青山”間打造“西美”新圖景
8月8日,裸心集團與美景集團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新密市尖山風景區管委會舉行。戰略合作的“核心”是:將依托伏羲山的天然景致,融合黃河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打造美學民宿和高級度假酒店的新風尚,引領中國高級山野度假的水準與風向。
是怎樣的“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
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圍繞鄭州“西美”的功能布局,新密市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統籌、雙促進”的發展目標,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密實踐。
生態綠化卓有成效。堅持山區森林化、平原林網化、城市園林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蔭化、庭院花園化的“六化”標準,全面提升全域生態發展水平。在城區,綠化覆蓋總面積達1170.75公頃,綠化覆蓋率36.9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形成綠地布局合理、功能設施齊全、風格特色鮮明的城市園林景觀。在鄉村,啟動實施“千百十”國土綠化示范點工程。在廊道,堅持“路通綠至”的原則,開展道路景觀綠化和生態廊道建設,完成廊道綠化925.4萬平方米,市域道路綠化達100%,全市道路形成“點成景、線成蔭、片成林”的林蔭路系統。數據最有說服力:全市實施國土綠化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4%,成功創成省級園林城市,“三綠”指標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生態修復扎實開展。持續開展“三區兩線”以及露天礦山綜合整治生態修復,黃固寺、朱家庵6個村提名為國家級森林鄉村。做好“水潤新密”文章,云蒙山水源地修復、溱水河、雙洎河綜合治理有序實施,水環境品質、水資源保障不斷提升。
“三大保衛戰”深入推進。城鄉污水“1+5”處理體系基本建成,農村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超過國省平均水平,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四改”10萬戶,累計完成投資額5.2億元。新密市先后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全國綠化模范縣(市)、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市)、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市)、河南省生態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等榮譽稱號。
生活美
“精品化”與“特色化”文旅項目助力脫貧攻堅
金秋八月,新密的土地上寫滿“收獲”。
8月18日中原打卡新地標——銀基動物王國終于正式開園!這一河南重磅文旅項目深刻把握了全景化、融合化、精品化旅游趨勢,是新密精心打造的特色品牌,標志著中原文旅產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時期。
銀基動物王國僅是一處縮影,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創新思路,新密打出“文旅牌”,并由其帶動打贏脫貧攻堅戰,讓新密人整體走向富裕,擁有美好生活。
位于新密西北的尖山風景區基礎設施落后,貧困人口集中,人均收入只有千元。近年來,在新密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圍繞鄉村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的服務需求,尖山大力提升基礎設施、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建設集體經濟民宿,以全域旅游帶動精準扶貧,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87元增加到2019年的16824元。
探究新密的扶貧密碼,最根本的是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高位謀劃,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深入扶貧戶家中調研慰問,研究部署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全黨全社會合力攻堅的局面迅速形成,一套新密特色、行之有效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隨之布局。
從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新密市用足“繡花”功夫,針對貧困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因人施策、因戶施策:全市49個貧困村的森林覆蓋率達63.6%,開辟“全域旅游+精準扶貧”新路徑,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對不適宜搬遷、旅游資源和產業基礎較弱的地方,加大土地流轉和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建設和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加大項目謀劃實施,華夏幸福新密產業新城(袁莊)、路勁集團雙牛山羲和小鎮(米村)、奧倫達部落黃帝養生小鎮(茍堂)等重大產業項目相繼簽約落地;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采取“電子商務+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成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網點50個,帶動優質品牌農產品線上銷售,有效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產業扶貧、旅游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統領下,種種“加強版”“創新版”的脫貧攻堅方法在新密不斷推出,匯聚起澎湃的扶貧“巨能量”。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900萬人次,增長20%,綜合收入66.8億元,順利通過省旅游扶貧示范縣驗收,榮獲河南省電商扶貧先進單位。目前,全市28個貧困村全部摘帽、3793戶16391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集體收入平均達10萬元以上,貧困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美好生活。
鄉村美
“聚焦振興”與“構筑空間”賦能鄉村振興
9月4日孟秋之夜,新密米村鎮慢城幸福路燈火輝徨,《梨園春·美麗鄉村唱起來》新密站晚會現場,熱鬧非常。臺上表演異彩紛呈,臺下喝彩接連不斷,高端文化饕餮之宴,讓新密美麗鄉村——米村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后,新密市精心謀劃以黃固寺、朱家庵等9個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圍繞打造“山川密境地,幸福大花園”特色品牌和全省鄉村振興新標桿、鄭州西南幸福大花園目標,聚焦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樹立鄉村振興中原樣本發展定位,構筑“一區一環四帶五中心”空間布局,打造美麗人居,建設美麗生態,發展美麗經濟。
以產業興旺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2017年以來,在鄭州環城都市生態圈新發展生態農業7.28萬畝。全市建成以櫻桃、葡萄等特色種植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園45個,土地流轉面積17.6萬畝,培育龍頭企業35個,知名品標29家。依托西北部伏羲山生態屏障,重點打造鄭少洛沿線美麗鄉村旅游帶,發展特色民宿、農家樂260余家,推出密玉、密瓷、金銀花茶、高山雜糧等特色旅游商品60余種。2019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20萬余人次,營業收入達到1.5億元。
以生態宜居為關鍵,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切實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投入。建立三級五方投入機制,制定《新密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示范村和達標村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等文件,對完成創建任務示范村和達標村市鄉財政分別按戶均3000元、1500元標準進行獎補,有力促進了村容村貌不斷提升。2019年完成16個省級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創建,2020年計劃完成17個省級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創建。
以生活富裕為根本,提高鄉村民生保障水平。堅持把就業創業作為農民增收主渠道,多渠道促進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大規模建校行動,新開建中小學校13所,新增學位2.5萬余個。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市325個村(社區)全部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2019年,全市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43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680元,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市)”“河南省鄉村振興示范縣(市)”。
2020年,新密持續發力,一攬子新“計劃”正在實施的路上:
啟動編制“十四五”規劃,支撐“西美”、配合“南動”,推進年投資370億元的301個重點項目,大力構建“三鏈融合”的美麗經濟生態體系,其中以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重塑產業優勢,謀劃實施“三大改造”項目53個26億元。
以改進城市管理與改善人居環境“雙改”工作為主線,以“三項工程、一項管理”為重點,構建以北部產業新城、新密新區等“2+11”為核心的1—3平方公里的核心功能板塊,帶動城市片區示范開發、梯次更新。全域推進5個美麗鎮區、100個美麗村莊、100個美麗田園、10條美麗公路、5000個美麗庭院建設,構筑“綠色屏障+美麗廊道+示范園”的美麗生態體系。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擴大美麗先行優勢,實施年投資30億元的42個生態建設項目,建設“三生融合”美麗新密,創建國家“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高起點、多維度實施“一屏五美六路多園千百十示范點”工程,把全市1001平方公里作為一個大花園來規劃,將每個村和社區作為景點來設計,每戶庭院作為作品來改造,新建續建12個美麗鄉村,每個鄉鎮、街道建成1處3000平方米以上游園,開窗見景,出門見綠,綠中見美,努力把每個鄉村都打造成為A級景區。
以數字政府為方向,把“用戶思維、客戶體驗”融入治理服務鏈條,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一件事”的“一網通辦,一次辦成”。加快建設“城市大腦”,啟動建設市級大數據中心,拓展“i新密”智慧民生公共服務平臺,實現80%以上企業一次辦成、準入即準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