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_2020年第三季度經濟形勢
【編者按】本文為作者授權,在“秦安戰略”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或淵視點”,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大家關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當然指得是經濟。
在不久前剛宣布對臺灣地區貿易壁壘調查因“特殊情況”延長三個月后,三季度兩岸貿易數據出臺。
結果是兩岸2023年前三季度貿易額同比大跌14.6%。
大陸對臺灣地區出口及進口雙雙下跌。
而整體看,前三季度中國的進出口總值30.8萬億元,同比微降0.2%;出口同比增長0.6%。
啥意思?
兩岸的“經濟統一”已經開始。
據海關總署發布消息:今年前三季度,兩岸貿易總值為1.36萬億元,同比下降14.6%。
其中大陸對臺灣地區出口3518億元,同比下降15%;自臺灣地區進口1.01萬億元,同比下降14.5%。
應該說這個信號是很明確的,即使ECFA目前仍在延長期限內,兩岸貿易規模即已出現嚴重下滑,除了部分原因是來自于世界貿易規模下降的一些影響,但更主要的問題是蔡英文當局不斷挑釁的政策。
這種挑釁與反制導致了兩岸貿易處于一種“風險厭惡”所帶來的沖擊。
根據以上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大陸與臺灣地區的貿易只占大陸全部貿易規模的4.4%;而臺灣對大陸的貿易占比達到其總貿易額的32.1%。
這些數據清楚地證實著臺灣經濟對大陸高度的依附性。
而這還沒有考慮如果貿易壁壘調查完成對臺灣的反制,甚至部分或全部終止ECFA的情況。
若島內仍執迷不悟,自以為是,不趕快與大陸共同推動統一進程,則ECFA一斷就是島內經濟窮途末路之時。
可能有的朋友會認為臺灣的經濟還是集中在以“臺積電”、“鴻海”為代表的一批頭部電子科技企業,市場是面向全球的。
這種說法對也不對,因為即使臺灣所謂的“全球市場”中國仍占據了半壁河山。比如鴻海集團最大的代工廠就在大陸;而臺積電因為配合美國芯片限制失去了大陸市場同樣面臨虧損。
所以,但現在的情況是,在華為突破了7納米技術封鎖導致美國不得不放松芯片企業的出口管制后,臺積電正在申請在南京建新廠。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昨天一次公司活動中雖然表達了因去全球化對臺積電面臨的嚴峻形勢的擔憂,但仍稱“臺灣的半導體競爭優勢將在20、30年后(才)不再。”
應該說張忠謀的想法還是挺豐滿的,但現實很骨感,大陸的企業還會給臺積電留那么多時間嗎?
他想持續保持臺積電的優勢地位20年只能說是一種癡心妄想。
就在今年上半年,張忠謀也曾狂妄地宣稱“就算給中國大陸10萬億都造不出一顆頂級芯片。”
結果不到半年就被華為狠狠地打臉了。
臺積電與蔡英文一樣,也是一家傀儡企業,打法與美國是一樣的。
在你搞不出來高等級芯片時就禁止你;等你研發出來時未及市場化時就趕緊用成熟的產品第一時間搶占你的市場。
所以,芯片的問題我們不能暫時好了傷疤就忘了痛,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只為了一時的快錢忽略國家的整體戰略。
臺積電如果來大陸設廠可以,但必須是最先進的生產制程,想搞一堆低價芯片搶市場絕對拒絕。
這與什么創造就業機會不關,我們的“就業機會”在全球而不是一個臺企。
現在倒是該對兩岸貿易問題好好反思了。
我們對臺島幾十年的經濟單向惠利,換回的是什么?
是、蔡英文的瘋狂媚日、舔美與的“不統不獨”。
更得不償失的是,本來天經地義的國家統一最后因為不斷地拖沓而可能變成了被美西方攻擊的“侵略”,以至于不得不面臨更大的統一成本。
所以,從目前兩岸關系看,合作發展經濟已經是次要矛盾,要讓位于對兩岸完全統一推進的主要矛盾。
通過單邊讓利,發展緊密的經濟關系,進而形成兩岸經貿融合,最后再形成所謂“水到渠成”式的統一的思路現在看已經走過了它的歷史階段。
我們低估了島內的文化教育及外部勢力滲透的影響了。
主席早就講過,“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正如地上的灰塵,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明明是臺灣經濟離開了大陸就是不行。
但對此問題臺當局多年來竟然能做到既當又立,一邊享受著大陸給予的貿易好處,一邊將大陸對臺的讓利指控為“統戰”,甚至被島內“太陽花”一類的運動“污名化”。
這不是應該讓我們內部深刻反思的嗎?
所以,所謂統一的“時與勢”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
更沒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機遇,如果有,那就是現在。
可以預料,三個月后,不管島內什么人上來都還是會繼續拖,繼續混,繼續騙,而不會主動尋求統一的路徑。
那么事情也簡單了,現在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打印好統一進度表,不管島內誰上來在這上面直接簽字就可以了。
不簽也很正常,因為臺灣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文統”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