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2020
9月2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承辦的“新起點·新突破·新格局——2023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暨數字經濟開放研究平臺學術峰會”(以下簡稱“論壇”)正式發布主題為“鄉村金融”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3)》,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報告》提出,金融支持是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但現有的金融體系對于滿足鄉村主體的多種金融需求、形成市場的良性競爭等還有很多困難。《報告》建議,建立“雙重目標”的鄉村金融生態能夠有效破解鄉村金融的一系列難題。
2023年是普惠金融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十年來中國的普惠金融在助力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鄉村家庭金融健康水平等方面承擔了重要使命。下一步,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城鄉發展不均衡、一些鄉村地區發展不充分等問題的進程中,普惠金融需進一步提質增效,調整現有的鄉村金融體系,跳出行業困境,使之能成為真正振興廣大鄉村的活躍動能。
《報告》由CAFI副院長莫秀根發布,他進一步闡釋說,建立“雙重目標”鄉村金融生態的前提是要認識到現有的農村在家庭收入構成、居民生產生活場景等方面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鄉村金融并不等同于“三農”金融,而是需滿足大到基礎設施建設、小到家庭消費等更大范圍、更多種類的金融需求,并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找到不可替代的自身定位。
《報告》建議,對鄉村“雙重目標”金融機構進行法律認定并差異化監管,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識別真正有“真正目標”性質的金融機構,對于包含“社會責任”使命的金融機構,對其發展給予更包容的態度,在普惠金融試驗區探索鄉村金融機構實現雙重目標的路徑,制定財稅等配套政策鼓勵此類機構發展。
與會嘉賓圍繞《報告》中提到的“雙重目標”金融和鄉村金融的屬性展開熱烈討論。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馬九杰指出,鄉村具有多功能性,除了農產品商品性產出之外,還有生態服務、景觀、農耕文化傳承等功能,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促進農業非商品性功能的價值開發、價值實現,在此基礎上開發針對鄉村多功能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瞿強認為,鄉村金融盡管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但在實際操作中還需符合市場化的機制。大家保險集團原總經理徐敬惠認為,普惠保險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覆蓋鄉村地區的時候必須滿足“雙重目標”,保險公司無論是從彰顯保險保障功能、還是提高保險的覆蓋面和滲透率,都可以增加對鄉村地區的投入,但這也離不開相應的政策支持。
CAFI院長貝多廣則強調了資本光譜的概念,鼓勵在發展鄉村金融時資本應在純商業和純公益之間找到中間地帶,用普惠金融的目標引導商業機構兼顧社會和商業,“調和”公益性資金和商業性資金,并基于此形成服務鄉村的“雙重目標”金融生態體系。
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