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醫生的收入待遇—韓國醫生工資多少錢一個月
在留美學生群體之間一直廣為流傳著一個段子:就算被車撞了,昏迷之前也要掙扎著站起來說一句:“不要叫救護車,我能走著去!”
毫不夸張,在美國,醫療真的是駭人“天價”。美國前前總統奧巴馬就曾在2009年的國情咨文中寫道,“每30秒就有一個因為醫療費用破產的美國人”。
美國的救護車是私營的,所以出車費用根據所在地區不等,1000美元到3000美元都有可能,有些地區域是按英里收費,俗稱“打表”,9英里路程開上15分鐘的救護車可能會花上高達1772美元。
除了救護車,氧氣面罩需要收費,24.75美元;如果是燒傷需要燒傷工具包,或者臨產需要產科工具包,要收費45.25美元;輸液泵、脈搏血氧儀,收費80.25美元……
但凡搶救過程中需要用到護理人員,哪怕是最基礎的護理人員,那就涉及到一筆巨額的人工費用,其中甚至包括這批護理人員的培訓費用。其他更零碎的,比如抽血、用皮膚探針檢查血氧水平,裝戴石膏,以及躺在康復室的每分鐘……都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
高昂的費用塑造了美國“現代化”的醫療系統骨骼,卻也正在把這個貧富差距明顯的國家逼入“破產”的死角。
現在,我們就來算一算這筆賬,也讓大家去了美國,萬一有個生死病痛什么的,對美國的醫療系統有個基本的認知。
任何國家發達的現代化醫療體系背后,最不可缺少的都一定是醫療人員——醫生與護士。
而在美國新聞周刊公布的全美最受歡迎職業前一百名中,醫生赫然榜上有名,且失業率僅有0.5%。而美國的護士也連續多年被評為“最受信賴崗位”,有著較高的社會認同度與自我尊嚴感。
然而,在美國想要培養出一名合格的執業醫生和執照護士有多難呢?毫不夸張地說,那可真是下了血本!
首先,美國執業醫生的培養周期很長,而且教育成本也極高。眾所周知,美國的醫科是沒有本科學位的,所以美國的醫科大學必須要就讀四年本科,獲得本科學位之后才能申請。
申請手續繁瑣,要求嚴格:3.8以上的GPA、標準化考試MCAT成績要達到排名前10%、3-4封學術大拿的推薦信、醫學領域的實習經驗、非認知能力測評……在以上種種要求面前,無數想要從醫的學子直接就被攔在了申請的第一道門檻。
好不容易申請成功之后,為期4年的醫科課程攻讀所需的學費加上生活費高達28-36萬美金不等。在美國讀醫科,除了家境優渥的學生外,大部分學子都是負債就讀,甚至好多學生在成為醫生工作多年后仍在償還醫科大學的債務。據說,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在醫學院就讀與排隊等待住院醫師訓練匹配的8年間,就累積了32萬美金助學貸款。
四年就讀畢業拿到醫學博士學位以后,就可以上崗了嗎?非也。一、要先參加美國職業醫師執業考試獲得執照;二、要參與美國住院醫師培訓匹配,在不同的科室工作來匹配最適合的專業,這個階段加上申請排隊就需要3-8年的時間,而排隊期間是沒有任何收入的;三、在經歷住院醫師培訓匹配項目后,如果想成為專科醫生的話,還需要進行長達起碼3-5年的專科訓練。這樣一套流程下來,一名美國執業醫生的培養年限可達12-15年,這也就成為了美國醫生職業嚴重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或許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美國的醫生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起碼,如果有人敢在醫院醫鬧是可以直接當場槍斃的。
言歸正傳,在美國,醫生屬于精英壟斷性階層,高級中產階級。受學醫費用的影響,也只有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才能供孩子攻讀醫科,而醫生家庭既可以提供經濟支持,也可以提供專業的人脈支持。甚至在美國疫情期間,很多場所地方對醫護人員是免費或者直接優先進入的。
除了精神層面的優越地位以外,美國的醫療人員也有著非常優渥的物質條件。據著名醫學網站Medscape發布的醫師收入報告顯示,美國臨床醫生的年收入可達299,000美元,即使是排名中最靠后的公共衛生亦是年收入也能達到199,000美元,而沒上榜的普通牙醫也可達到158,940 美元。
甚至哪怕還沒有完成住院醫生訓練項目,作為一個“實習醫生”或者“規培醫生”,在美國也可以獲得3-10萬美元不等的年薪。成為正式執業醫生之后,除了本職工作,他們還可以“兼職”,周一、三、五去A醫院上班,周二、四、六去B診所坐診,周天還可以線上接診。
美國醫生待遇有多優厚呢?就算醫生下了班,只要在家按醫院要求保持手機隨時隨地通暢,就可以獲得相應加班工資,主任級別的這一工資可達到每小時1000人民幣左右。而且,在醫生退休后,每月還可以獲得5萬人民幣左右的退休工資。
工作強度較大、入行門檻高,加上前期投入的時間與金錢,使得醫生這一職業獲得高地位的同時也得到了高收入,而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費用自然也就疊加成為了病人為獲得醫療所付出的代價。
在美國就醫,醫好后收到賬單郵件的時候就像在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驚喜”!
《》曾報道一個案例:一對去美國旅游的韓國夫婦不小心摔下床、未滿一歲的兒子就醫,醫生檢查后得出只有鼻子和額頭擦傷的結論,并無其他重傷。
然而兩年后,這對韓國夫妻收到了總計為18836美元的醫療賬單,里面僅只有兩個項目——急診費和創傷激活費。其中創傷激活費這一項就高達15666美元,這項費用的產生僅是因為孩子在急診室待的時間超過了30分鐘,屬于接受了專業創傷團隊至少30分鐘的費用。
美國醫療費用的價格不由國家政府制定,也不完全公開,這也就導致了同一項檢查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醫院價格可能天差地別。比如,光是腰部核磁共振這一項檢查,在不同的醫院價格就能出現幾百美金與幾萬美金的差異。
再加上美國的《急救醫療法案》規定,醫院急診室必須接受前來急救的病人,不得因為病人沒有保險或無錢支付醫療費而拒絕治療,也不得因為病人的年齡、種族、宗教、國籍或性別而加以拒絕。因此,在先救治、后付費的美國,就出現了“救是一定會救你,但是救你要花多少錢誰也不知道”的奇幻狀況。
除了美國醫生的地位高、收入高以外,不少人還十分羨慕美國醫生的工作強度比國內醫生小、壓力小,工作清閑。事實也的確如此,相較于國內醫院一線常駐10多位正式醫生,美國的一線值班室通常只有一位值班醫生,就算遇到值班醫生實在無法處理的問題,也還會有5位急診醫生組成的急診科補上。
在手術操作上,美國的任何手術都只需要配備一名主刀醫生、一名專科培訓醫生,或許會多一位住院培訓醫生與實習醫生。但后者都不會參與手術,只是學習而已。除了主刀以及以外,其他的手術操作都由輔助的醫療器械完成,包括牽引器、固定器以及為各種專科手術設計的小器械。
據相關數據表示,美國的核磁共振儀百萬人均占有量為36臺,CT儀為44臺,PCT儀器是5臺,而使用次數分別是每千人107次,240和5次。當然,這些輔助的醫療儀器價格自然貴得非比尋常,這筆費用自然也就算在了病人的賬單中。
同時,為了出現醫療差錯,美國的醫院有著一整套完美得近乎不近人情的標準流程,也被稱為“防御性”醫療。即醫生會按照保險公司的標準程序、標準處方、標準藥量進行醫治。只是,不冒風險的同時增加了許多或許與病癥毫無相干的檢查流程,自然,這些本無必要的檢查流程也是需要花錢的。
美國醫療系統除了專業部門外,自然也會有行政管理部門。美國的醫療行政管理費用占醫療總費用的31%,幾近三分之一,這聽來實在令人震撼。
美國醫療行政管理范圍涵蓋全美所有醫療保險機構,而美國共有數百家醫療保險公司。除此外,大到醫院收到法律訴訟費用、醫生的行醫保險費、美國專用的醫療服務編碼會計系統及專業操作人員,小到與病人溝通進行的電話服務、家訪服務、醫院收款使用的電子收費計算機……都是美國醫療行政管理的覆蓋范圍。
而這些費用如果均攤到每個美國人頭上的話,不管你去沒去過醫院,每年都得承擔1000美元以上的這項支出。
在美國,醫療資源大大地向私立醫院傾斜,醫療成為了一種商業。美國的醫療性質屬于是私立醫療,即病人承擔醫療費用,而這一點甚至與醫院是私立還是公立都無關。
但同時,美國又存在所謂的商業醫療保險,也分100%全額醫保或者“瀕死的時候救個命”的醫保。而且,醫院為了能從保險公司那兒獲得更多的賠償,就會通過非必要的檢查與重復檢查進行牟利,對于全額報銷者自然無可厚非,但對于非全額報銷者的話那就是“致命打擊”了。
此外,美國醫院與保險公司間存在“單獨議價能力”,這一點與前文提到的美國醫療費用價格不透明相掛鉤。比如,生病急診花了1000美元,用了醫療保險后個人只需要承擔1美元,那保險公司呢?它有權和醫院進行所謂的“折扣協商”,最后付出的可能并非剩下的999,而僅僅99美元。
并且對于保險覆蓋的疾病范圍,病人事先完全無法得知,他們同樣只能等到救治結束、賬單公布后,才能得知自己的病是否在覆蓋范圍內。在還好,不在的話,那就是真的醫療破產了。
美國醫療系統的脆弱不僅在于此,還在于它更像是“醫生中心制”,可美國的醫生數量本身就很少,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是自己開診所;第二種,是兩個或者更多的醫生抱團合作;第三種才是受雇于醫院或者第二種醫生集團,他們與醫院并非從屬關系,更多的是合作關系。
在以上三種情況下,自己開診所的醫生與抱團合作的醫生對工作時間、薪資以及醫療定價都有更多自主權。而受雇于醫院或者集團的醫生同樣也十分有話語權,畢竟有時候醫院還得依賴于某一領域的醫學專家來提升自己醫院的名氣、地位,甚至是吸納資金。所以,擁有自主權和話語權的醫生收費極高,也就不足為奇了,醫院對醫療高收費的把控也比比皆是了。
對一個國家而言,醫療系統是重中之重,如同人類的心臟,為各個器官輸送新鮮血液。目前,全世界的國家中,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已經實施國家醫保模式,個人看病可以實現全免或者高程度免費。
而美國呢?美國是西方國家唯一沒有全民醫保的國家,但醫療支出占政府財政的比例比多數發達國家都要高。作為“偉大美利堅”,至今還存在通過醫療“擠壓”民眾資源的做法。發達的醫療系統匹配的卻是天價醫療費、重復的檢查和冗雜的行政管理,實在令人唏噓!
參考資料:
黃海:美國管理式醫療及對我國控制醫療費用的啟示——醫療質量與醫療費用的博弈;尚穎、賈士彬:美國管理式醫療保險費用控制機制分析及借鑒;周王穎、許春慧:美國醫療費用高增長成因及費用控制策略對我國的啟示;黃建始:美國的健康管理:源自無法遏制的醫療費用增長;王梅:美國醫生薪酬制度及啟示;陳銘、黃華興、徐皓:美國培養醫學生和年輕醫生臨床研究的路徑探析;謝紅:醫療服務間接成本中行政管理費用分攤的實證研究;沈鈺如:從美國和加拿大醫院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處理探討兩國醫療費用的差別;鄒武捷:美國醫療保險改革分析——以奧巴馬醫改與特朗普醫改對比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