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華投資歷史數據,日本對華投資額
日本在華企業超過5萬家,投資近萬億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盡力提供幫助。”
1978年10月28日,鄧小平參觀了松下電器大阪茨城工廠。當他問身邊的松下幸之助:“松下先生,你能幫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嗎?”
松下幸之助毫不猶豫: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盡力提供幫助。”
【1】
第二年,松下幸之助受邀訪問中國,為上海燈泡廠交付了全套黑白顯像管設備。鄧小平見到他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想法:
希望從電子行業入手,為中國做出一份努力。
松下幸之助欣然同意,并提出了一個建議
聯合日本電子產業支持中國
大計劃。渴望得到更多投資的鄧小平自然給予了他非常熱烈的歡迎。
80歲的松下幸之助回國后開始了自己的活動。他會見企業負責人其他主要人物,組織媒體,積極介紹,動員相關企業來華投資。
但經過大量工作后我實際上
沒有一家公司愿意給松下幸之助面子,甚至愿意陪他去中國。
,并勸他別再費心了,還是忘記吧。
松下幸之助說,承諾的事情如果做不到,就要當面說清楚。
于是1980年他再次來到中國,專程拜訪了鄧小平。在清楚說明情況的同時,他也做出了堅定的承諾:
別人不來,松下就先來制作樣機。
鄧小平自然也高興。
不久,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成立。引進當年就盈利,改革開放后日本企業投資中國,也拉開了序幕。
2018年,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向10位國際友人頒發中國改革友誼獎章。其中之一就是經營第三年就夭折的北京松下:
松下幸之助。
[2]
據外交部2023年5月公開信息:
日本
累計在華投資設立企業55805家,實際對華投資超過1300億美元。
,是中國在世界國家中第二大投資國。
扣除直接投資,2022年中日貿易總額為3574.24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1729.3億美元,進口1845億美元。
日本是中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國。
真正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甚至形影不離:
中國離不開日本的很多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日本也離不開中國的資源優勢和制造優勢,特別是市場優勢。 例如,一些半導體材料幾乎全世界都依賴日本;例如,中國制造業也依賴日本的數控機床。
日本對中國稀土金屬的需求處于依賴程度,其中日本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約有37%來自中國。日本水產品產業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前10年,是中日經貿合作的黃金十年。
10年來,中日貿易總額連續突破1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3000億美元三個重要里程碑
,甚至被認為是世界貿易的奇跡。
2012年以后,由于日本害華事件,兩國經貿合作不時降溫,近10年貿易增加值低于1年或巔峰時期的兩年。
近年來,不促進雙方經貿合作甚至被擾亂的案件越來越多。
[3]
過去,中日關系是影響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重要因素。
但這幾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是中國市場本身的變化。制造成本的上升讓一些日本企業在中國投資生產有了新的視角,而中國消費市場的擴大也吸引了更多企業來華開展業務。
然后世界經濟的變化越來越影響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其中核心無疑是美國和日本政府的影響力。
在美國經常攻擊中國工業經濟的情況下,日本企業越來越成為其棋子,勢必會產生影響,重新審視中國的投資。
例如,2019年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影響了至少20%的中國日系制造商。再比如,美國的芯片禁令已經對一些日企在華供應鏈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
日本政府正在推動所謂“中國+1”投資戰略。
鼓勵相關企業將產能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等地或返回本國
美國投入這么多,自然促使其進一步加速這一計劃。
例如,安倍政府2020年4月提出的經濟刺激計劃包括數十億美元的補貼:幫助日本企業將在中國的生產轉移回中國或東南亞國家。
近年來,日本企業遷往中國的案例確實越來越多。
公開案例包括佳能珠海工廠關閉、東芝中國工廠全面關閉、歐姆龍東莞工廠拆除、理光組合機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泰國、索尼將部分相機生產線轉移到泰國、旭化成公司遷往零部件公司又遷回日本,等等。
包括松下在內的 也在制定類似的計劃。 比如,中國家用空調壓縮機的產能轉移到日本,在沉陽經營了近30年的電池廠被關閉。
[4]
2023年4月18日,有“中國通”之稱的松下控股副會長兼執行董事本間哲朗就任“中國日本商會”新任會長。
除了是“中國問題專家”之外,本間哲郎還是典型的“親華派”。他被任命為總統也代表
大多數在華日本企業都希望在充滿其無法控制的挑戰的環境中與中國更好地相處。
松下等企業依然看好中國發展,持續積極投資。例如,本間哲郎表示,松下集團將在2024年底前在中國投資超過500億日元,用于在中國建設和擴建產品工廠。
中國政府對日本企業的投資和活動自然持積極態度。
今年7月5日,李強總理剛剛會見來訪的日本國際貿易振興協會會長河野洋平一行,強調:
我們繼續支持日本企業擴大對華投資合作。
但這并不意味著日本企業可以安心在中國投資發展,也不意味著日本企業可以安心在中國投資發展。
核心還是工業經濟和市場之外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
如前所述,許多美國和日本政客不斷試圖削弱日本企業對中國的信心,甚至希望做點什么……
幫助他們把日本企業從中國嚇跑。
——完——
歡迎關注【中國商業陶略】,邂逅名人人物,閱讀陶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人復制。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違規行為,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