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歸還中國47萬領土—2023年收回了多少領土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環球時報記者 陳茜 徐劉劉 李予澈】前不久,大英博物館約2000件文物失竊震驚世界之后,德國科隆又一博物館被盜,遺失價值百萬歐元的中國明清瓷器。當西方博物館“世界文物在我們這里保護得更好”的虛偽承諾被打破時,包括中國、埃及、土耳其在內的多個文物原屬國要求歸還文物的呼聲高漲。在9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我國國家文物局宣布,過去10年里已促成1800多件流失文物回歸祖國。然而與此同時,我國還有上千萬件文物流失海外。面臨文物背景調查復雜性、國際公約局限性、西方為非法文物“洗白”流程化等挑戰,文物追索工作任重道遠。此時,一些疑問也不免出現:文物原屬國的聲討對文物追索究竟有多大幫助?為更好地追回文物,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堅持文物追索有哪些現實意義?
8月24日,駐瑞士大使王世廷和瑞士聯邦文化總局局長卡琳·巴赫曼共同出席中國流失文物移交儀式。圖片背景中是返還的5件文物中的兩件——磁州窯系白地黑花罐和彩繪騎馬陶俑。(駐瑞士聯邦大使館)
此次移交的文物藝術品包括:1件磁州窯系白地黑花罐(明代)、1件彩繪騎馬陶俑(漢代)、1對白陶鞍馬(唐代)和1枚古錢幣(元代)。(駐瑞士聯邦大使館)
為不返還掠奪的文物,大英博物館編了個謊言
“羅塞塔石碑離開埃及已經200多年了,”埃及著名考古學家扎希·哈瓦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埃及博物館是埃及文物完美的家園,羅塞塔石碑等文物是我們埃及身份的象征,它們需要被歸還。”
雖然哈瓦斯已目睹成千上萬件文物回到埃及,但目前最需要被歸還的重要文物仍在歐洲和美國的博物館中被“大方”展示著,包括羅塞塔石碑、埃及女王奈菲爾提蒂的半身像、方尖碑等。哈瓦斯控訴稱:“現在是21世紀,是時候停止這種殖民主義的做法了。我們需要讓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停止購買被掠奪、盜竊來的非法文物。”
目前,中國、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均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這些國家都在堅持要求西方歸還文物。埃及前文物部部長曼姆杜哈·達馬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目前該國有10多萬件文物流散在法國、德國、英國、美國等地,其中包括一位著名法老的胡子,所以埃及媒體也形象地用“胡子的戰爭”來形容政府收回文物的決心。
至今留存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 西周獸面紋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有驚人的164萬件文物散落在全球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這還只是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文物。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戰爭以后,由于戰爭掠奪、等原因,共有超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
西方多家著名博物館曾于2002年聯手發布《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抵制文物流出國追索要求,他們拒絕返還的其中一個理由是“文物放在他們那里保護得更好”,但現在隨著西方國家博物館屢出丑聞,這個宣言顯得蒼白無力。
開羅大學青年教師、翻譯和中國學專家亞拉·伊斯梅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大英博物館以1963年通過的《大英博物館法案》為借口拒絕歸還文物,還聲稱其是整個人類文化成就的儲藏庫,純屬虛假言辭。博物館所謂的返還原屬國可能讓文物面臨破壞的擔憂,實際上是一個站不住腳的論點。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表示,要求大英博物館返還文物的聲音從短期來看很難得到其回應,主要是因為像大英博物館這樣的地方深藏的大部分文物都是外國文物,“他們擔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開了一個口子,那今后博物館很可能會被搬空”。
不過,這種呼聲是有一定作用的。近年來,面對社會輿論、地緣政治以及文物原屬國施加的壓力,一些文物流入國至少從公開表態上開始呈現糾正殖民時期錯誤行徑的趨勢并主動歸還部分從原殖民地掠奪的文物。2017年,法國正式向貝寧歸還26件殖民時期掠奪的文物。今年5月,7家德國博物館開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以確定它們收藏的數千件中國文物中有哪些是在義和團運動之后被和出中國的。德方調查人員表示,這項關于文物來源的研究“為歸還被掠奪的中國文物鋪平了道路”。但霍政欣認為,要實現成批量的、系統性的返還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
西方博物館深諳非法文物“洗白”流程
作為圓明園馬首回歸的親歷者,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劉陽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外國人收藏中國文物大致有4種原因:第一是個人愛好;第二是可能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比如他們自己出生在中國;第三是用來投資,他們抓住中國人熱愛自己祖國文物的心理,低價購入,高價賣出;第四是專門從事文物交易,并以此謀生。
有相關專家認為,追回文物的前提是要搞清楚文物的來源。目前流失海外文物的背景不一樣,有戰爭和殖民時期被掠奪走的,也有被人買走的或以捐贈方式出去的,還有的則是近代被非法盜掘的,各種情況不能“一刀切”。在這些不同背景的流失文物中,戰爭和殖民時期被劫掠的文物追回工作難度最大。
研究圓明園流失文物二十余載的劉陽表示,西方博物館收藏文物,尤其是戰爭和殖民時期掠奪來的文物,已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洗白”流程,使這些非法方式獲得的文物“合法化”。
“西方博物館深諳里面的門道,這些‘合法化’的手段讓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祖國的希望變得渺茫。”劉陽感慨道。比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實是私人收藏的博物館,他們通過自己博物館設立的基金會,即第三方,購買戰爭或殖民時期掠奪來的文物,然后基金會再以捐贈的名義將文物捐給博物館。再如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圓明園四十景圖》在第二次戰爭時期被法軍上校杜潘搶走,后低價輾轉到一名法國書商手里,又被一個法國國家圖書館的人看中,最后圖書館以4200法郎買下,從此這套清代珍品深藏他鄉。劉陽說,這個書商也相當于第三方,是不是法國國家圖書館授意書商通過商業購買將這件珍品的入藏合法化也不得而知。
霍政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文物返還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國際執法合作,其他方式還包括法律訴訟、雙邊談判協商、第三方國際組織斡旋、商業回購、民間捐贈等。能夠在文物追索中起到實際作用的國際公約主要有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通過的《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
追索文物是一個世界難題,困難重重,其中包括法律方面的阻礙。比如國際條約約束力弱、無溯及力,不能適用于成為締約國之前的文物追索。且國際公約只對締約國有效,而西方的文物流入國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大多不加入文物返還公約。此外,國際條約有追訴期,超過期限的文物無法回歸,這些都對提起法律訴訟、追索文物形成阻礙。而且,一些流失文物還會在黑市上流通,想要完全掌握證據也很困難。
不過,霍政欣表示,超出追訴期的文物也不是完全無法回歸。訴訟時效只是給法律訴訟制造了困難,但并不妨礙雙方通過談判或者其他訴訟外的方式解決問題。此外,現在國際公約倡導延長一些珍貴文物的訴訟期。
流入國和原屬國的文物機構級別應當對等
面對一系列挑戰,劉陽認為,我國開展文物追索工作,應首先建立一個數據庫,查清楚中國具體有多少件文物流失在海外,以及這些文物是通過合法還是非法手段流失出去的。此外,文物原屬地也需要展現明確態度,主動去調查這些文物流失的歷史背景以及追回的可能性。雖然目前國家文物局有相關的基金會處理相關事宜,但各地區的相關部門也應重視起來。劉陽在調研時注意到,有時候文物流入國一些級別較低的文物機構希望歸還中國文物,但卻找不到中國與之對等的文物機構,得知要聯系國家高級別部門便被嚇退了。所以文物流入國和原屬國的文物機構級別對等有助于溝通和促成流失文物的回歸。
調查顯示,多個文物原屬國已建立專門的文物追索機構。如秘魯文化部文化遺產保護司設立了專門的追索處;埃塞俄比亞成立了遺產歸還國家委員會,旨在通過外交渠道追索流失文物;埃及成立了最高文物委員會、文物追索局、歸還文物全國委員會等機構。
據了解,埃及文物追索局專門負責埃及流失海外文物的辨識和追索工作,跟蹤全球40余家文物網站的拍賣和展覽線索。該局隸屬于埃及旅游和文物部,但和外交部門及重點國家執法部門有密切的協同機制。達馬提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設立該機構的意義在于喚醒民眾對珍貴文物的保護與捍衛意識,并在具體做法上努力保障埃及流失文物的證據鏈條得以完整呈現,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存在不少缺失的遺憾。此外,埃及駐各國使領館也擔負著追查流失文物的職責,一旦發現有埃及文物參與的拍賣、展覽等,埃方會通過談判、合作、訴諸法律等方式展開追討。
近日,我國“全國文物犯罪線索舉報平臺”正式上線運行。這一平臺在專家們看來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廣大網友通過小程序即可進行涉及文物犯罪的線索舉報,相關信息也可第一時間流轉至各省、市、縣公安機關和文物部門,便于及時開展工作。
目前網絡上也有一種聲音,對于流失在海外的中國文物是否可以通過數字化共享,讓中國觀眾在國內也可以看到。在劉陽看來,雖然我們處于高度數字化的時代,文物數字化也在博物館中被廣泛利用,但一些西方博物館并不愿意將這些流失文物的數字化產品進行共享,這種“自私”的做法與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相悖。
“失去過去的人是迷失的”
據官方統計,自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間,中國通過各種途徑,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共15萬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就在上個月,瑞士剛剛將非法流入其領土的5件珍貴文物歸還給中國,雙方展示了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加強合作的意愿。
有分析認為,中國經歷過從戰爭二戰時期的文物流失大潮,也經歷過改革開放前文物保護觀念薄弱引發的潮,從前些年大手筆“買回”文物,到如今一些文物流入國主動“送回”文物,這些變化體現出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對文物追索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對民族遺產保護和民族意識覺醒的重要性。伊斯梅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埃及有句諺語:‘失去過去的人是迷失的。’我堅信,一個沒有痕跡的國家是一個沒有身份、性格或記憶的國家。”
達馬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年來,埃及通過立法、宣傳、外交、國際合作以及與多國簽署文物保護協議等手段,在追回文物工作上不斷取得進展。但埃及的文物追討工作仍“任重道遠”,需要進一步拓展思路,也希望與中國更多地交流經驗。哈瓦斯也向《環球時報》記者建議,文物原屬國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國際活動,召集所有文化遺產遭到盜搶的國家,不僅僅是埃及和中國。他說:“我們應該與印度、希臘、秘魯等國舉行國際會議,所有這些國家都在努力追回目前存放在其他國家博物館中的標志性文物,我們應該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