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發展”到“經濟社會發展”,“六五”是分水嶺,“十三五”是里程碑
查閱資料不難發現,從“一五”到“五五”,這5個五年計劃,都只是“國民經濟發展計劃”。而從1981—1985年的“六五計劃”開始,全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加入了“社會發展”。這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產物。
從經濟、政治、精神文明“三位一體”,發展到增加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再到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將總布局拓展為“五位一體”,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日臻完善。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構成治國理政的頂層架構。“十三五”規劃,正是“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提出后的首份五年規劃。
從“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可以看到,政治建設、社會事業、生態科技、黨的建設等內容的比重大幅增加。如,單辟一章闡述“黨的領導”,如突出強調發展遵循法治軌道,如明確寫入“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可以說,隨著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五年規劃也越來越超越單純的經濟領域,而凸顯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全面發展的特點。
可以說,“十三五”規劃建議,把5年工作放在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大局中去研究去籌劃,部署的各項工作既重點突出又相互協調,環環相扣,而不是孤立、割裂開來,充分體現了規劃建議的戰略性、系統性、協調性。
“從“計劃”到“規劃”,“十一五”的一字之變,標記市場經濟走向
“十一五”(2006年)之前,都稱為“五年計劃”,“十一五”開始則改為“五年規劃”。從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2年黨的十六大宣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定,明確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從“基礎性作用”提升為“決定性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在這一進程中,“十一五”規劃無疑成為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見證。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進一步明確了堅持深化改革這一重要原則——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從單個發展理念,到“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黨在治國理政方面的集成創新
規劃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單獨看這5個方面,都不是新提法,但將之整合在一起,作為整體發展理念推出,則體現了我們黨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的智慧、勇氣和擔當。
正如習近平在向全會作說明時所說,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
規劃建議以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謀篇布局。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從“規劃建議”到“規劃綱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動詮釋
“
中共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新鮮出爐。接下來,國家將根據黨中央的建議,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并將提交明年3月份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批準。經過這樣的法定程序,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
另外,“規劃建議”與“規劃綱要”在內容上的關系,習近平在向全會作說明時也講得非常清楚了:“考慮到建議通過后,還要根據建議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兩個文件之間要有合理分工。所以,建議在內容上重點是確立發展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思路、重點任務、重大舉措,而一些具體的工作部署則留給綱要去規定,以更好體現和發揮建議的宏觀性、戰略性、指導性。”
中央全會相關議程從“不固定”到“固定”,標記出黨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軌跡
就像三中全會聚焦“改革”一樣,研究“五年規劃”已成五中全會的一項固定議程。至少從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以來的20年間均是如此。每一屆中央委員會的第五次全體會議,都把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計)劃”的建議,列為會議主要議程。
而在“九五”之前,中共中央研究五年計劃的程序性安排并不固定。固定在五中全會上提出制定五年規劃的建議,可以與翌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五年規劃綱要更好銜接。這也是黨的建設向制度化規范化邁進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