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驅車和后驅車哪個好、四驅車和后驅車哪個好開
在汽車里有不少“無用論”,爭論最多的是后驅、四驅和大屏(智能座艙)。
真的沒有用嗎?
顯然不是。
后驅和四驅這兩種驅動平臺主要用于中高端汽車,近兩年通過驅動技術的電動化才逐漸將后驅乘用車的門檻拉低至10~15萬區間;理論上中高端汽車的車主往往有更豐富的用車經驗,掌握的汽車知識相對多一點,所以不可能是真正的老司機不懂車,反而是新手司機更懂得選擇。
其實形成無用論的根本因素只是一種心態:得不到就毀掉。
如上所述,后驅無用論形成的原因是曾經的后驅汽車價格普遍偏高,門檻至少是二線豪華品牌的轎車;比如凱迪拉克ATSL和現在的CT4/5/6,捷豹XEL,英菲尼迪Q50L等,實際起售價在20萬左右??墒钦加新首罡叩氖?5萬以內的汽車,占比一度達到70%上下;也就會是說大多數司機所駕駛的汽車都不是后驅,家用車是以前驅平臺打造的車輛為主,于是必然會形成后驅無用論,初期只是個別司機的態度所致,可是在找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之后,相信這個結論的司機就越來越多了。
比如“后驅容易打滑”,這個說法可能很多司機都聽過。
曾經的后驅汽車在冰雪道路上確實更容易打滑,但是原因并非后驅平臺設計不合理,而是后驅車的性能普遍更強;而現在不論使用哪種驅動平臺的車輛,駕駛模式里基本都會有“SNOW/雪地模式”,控制單元在這個駕駛模式中會主動限制發動機的輸出功率,所以即便是大馬力后驅車也不會在輕易打滑。
反之,想要在冰雪路面上穩定的駕駛,即便是全時四驅車也做不到。
因為輪胎與冰面的摩擦系數只相當于正常路面的十分之一,四個車輪同時輸出,結果也往往車身整體的平移;所以想要在冰雪路面上穩定的駕駛,前提條件是給車輛安裝防滑鏈。
在確定低摩擦路面起步打滑的缺點是謊言之后,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找出后驅車的優勢。
燃油動力后驅車多使用“前置后驅”,發動機縱置、動力輸出端(飛輪)朝向后橋,連接的是圓筒形的縱置變速器,再通過傳動軸連接后橋差速器;這套驅動平臺的特點是重心靠后,笨重的兩大總成(發動機和變速箱)相對居中,于是前輪和后輪所承受的壓力則相當。這就是所謂的“軸荷”,前置后驅車可以做到前后軸荷相當,軸荷是決定車輪抓地力的一大因素。
電動后驅是將驅動電機放在后橋,同樣能實現前后軸荷的均衡。
前置前驅是將發動機或驅動電機放在前橋,所以前橋軸荷大于后橋,后輪抓地力則低于前輪,轉彎的時候則容易出現側滑的情況。
下圖由左至右分別為前置前驅、前置后驅、后置后驅平臺,相信門外漢看一眼也能分辨出哪種驅動平臺的前后輪抓地力更均衡。
均衡的抓地力帶來的是更高的操控極限,轉彎的時候不容易側滑;同時前輪是被后輪被動的推著轉動,在轉向過程中所受到的作用力不會直接影響方向盤的持握感受,可是前驅車的前輪在轉向時要主動的輸出動力,過程中則會感受到方向盤被“拉扯”。所以前驅車的駕駛感受是不如后驅的,這也是各大品牌的中高端車都普遍采用后驅的原因;至于用四驅主要是為進一步提高車輛的操控極限,優點是極限更高,缺點是沒有了后驅車的駕駛樂趣,前輪在轉向時同樣會受到車輪轉矩的影響,所以追求駕駛感受的跑車一般都用后驅。
那前驅車就沒有優點嗎?
顯然不是,前驅平臺的優點是制造成本低。
參考下圖:
1.橫置變速器
2.縱置變速器
橫置變速器用于前驅車,體積小很多,制造成本顯然更低;同時前驅平臺也不需要碩大的傳動軸和后橋分動系統,所以前驅車的價格往往比后驅車低得多。反之,曾經沒有前驅平臺的時候,汽車則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即的交通工具。
但是就技術而言,前驅車的操控感客觀上確實不如后驅。
所以分析車輛技術不要夾雜主觀情緒,也不要因為現在得不到就去否定更高標準的技術產品,保有這樣的心態是不會進步的;而且隨著電驅動技術的應用,后驅車的價格也越來越低,比如10萬出頭的兩廂小鋼炮MG MULAN,起售價均不足15萬的中型SUV零跑C11、中大型轎車C01、中型轎車深藍SL03等車都用后驅了,與其吐槽不如多看一看新車資訊。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天和MCN發布,歡迎轉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