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8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
文:懂車帝原創 劉藝偉
[懂車帝原創 行業] 十一長假第一天,新能源汽車品牌陸續“月考交卷”。
據不完全統計,在銷量榜單中出現了近十家品牌交付量同時破萬的場景,這也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品牌進入Top10的門檻進一步提高。
綜合榜單來看,汽車市場“金九銀十”的銷量情況正步入正軌。數據顯示,除蔚來、創維外,9月新能源品牌均實現環比正增長。單月交付過萬輛的新能源品牌增至9家,其中,比亞迪、埃安、理想汽車分別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名。
接下來兩個月,中國新能源市場將迎來年度考核,而激烈競爭之下,2023年新能源市場會發生怎樣變局?
2023年9月,交付量破3萬輛的新能源品牌共有3家,分別是比亞迪、埃安、理想汽車。
分品牌來看,比亞迪蟬聯榜首,9月比亞迪汽車銷量為287454輛,同比增長43%。今年1-9月,比亞迪汽車累計銷量為2079638輛,同比增長76.23%。其中,乘用車售出286903輛,同比增長42.8%。
9月比亞迪汽車銷量為287454輛
具體來看,純電動乘用車9月共售出151193輛,同比增長59.25%;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9月售出135710輛,同比增長27.99%
埃安9月銷量為51596輛,同比增長72%
埃安算是悶聲發大財的新能源品牌,今年以來其銷量連續增長,在保持6個月銷量過4萬的成績之后,在剛剛結束的9月銷量首次突破5萬輛,同比增長72%,環比增14.6%。
今年1-9月,廣汽埃安累計售出350986輛,同比增長93%。這一銷量距離埃安所定下的2023年銷50萬輛的目標,還剩不到15萬輛。
AION S
銷量水漲船高,使埃安成為繼比亞迪、理想之后,第三家實現盈利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廣汽集團公布的半年報告顯示,埃安今年6、7月已連續兩個月實現盈利。
但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埃安自獨立運營以來,所承載的是廣汽的高端智能品牌形象。但從熱銷產品來看,主要靠AION S與AION Y兩款車型撐銷量,定價更高的AION V、AION LX似乎并未達到市場預期。
理想L9
作為造車新勢力里唯一一家月銷量突破3萬輛的品牌,理想汽車9月銷量再創新高。9月理想汽車銷量36060輛,同比增長212.7%;今年1-9月,全年累計交付量已達244225輛。據官方稱,理想L系列三款車型,已經連續兩個月單車交付均突破萬輛。
按照產線升級計劃,理想汽車將于9月底和國慶期間停產升級工廠,全部升級為雙班生產。由此,其9月交付量依然在3萬多輛水平。李想曾指出,大概率在今年11月實現月交付量超過四萬輛。
11月實現月交付量超過四萬輛
更長遠來看,理想汽車接下來會在高壓純電市場加快布局。按照計劃,到2025年,理想汽車將形成“1款旗艦車型+5款增程電動車型+5款高壓純電車型”的產品布局,主要面向20萬以上的消費市場。
自2022年小鵬G9上市遇冷后,小鵬便開啟內部換血,在這段非常時期,小鵬汽車市場表現確實不盡如意,但隨著長城“鐵娘子”王鳳英加盟,以及多款產品發布,進入今年下半年,小鵬汽車逐漸“回血”。7月小鵬月銷重新破萬輛,8月銷量13690輛,9月銷量15310輛。
全新小鵬G9
9月19日,小鵬G9正式上市,并從9月21日開啟全國交付。2024款小鵬G9定價26.39萬-35.99萬,起售價不僅比老款車型低了4萬多元,且五款車中有三款的售價低于30萬元,新車也將成為小鵬汽車年度排位能否有明顯提升的關鍵。
零跑C01增程版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深藍、零跑汽車9月銷量分別為17370輛、15800輛,分別排名第四、第五。作為對比,上個月排在深藍、零跑汽車之前的蔚來,9月銷量環比下滑19.1%至15641輛。1-9月,蔚來共交付新車109993輛。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
為達成更高銷量,蔚來正加快銷售能力建設。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曾透露,9月底將完成這項銷售能力的建設,從10月開始銷售能力建設的成果將開始逐步顯現。
長遠來看,阿爾卑斯品牌會成為蔚來銷量突破的關鍵。綜合之前消息,阿爾卑斯首款車或將定價在20-30萬區間,首發蔚來NT3.0平臺,定位純電轎車。
李斌表示:“阿爾卑斯首款車型開發順利,第二款產品正在開發中,阿爾卑斯品牌的車型數量大概是NIO品牌的一半?!卑凑账乃悸罚M梢源蛟斐鲆豢畋忍厮估瓋r格更低,但產品和服務更好的產品。
哪吒X
哪吒汽車9月銷量為13211輛,環比微增9.2%。海外銷量方面,截至9月,哪吒汽車在泰國市場累計交付突破1萬輛。
2022年底以來,兩款中高端車型哪吒S和哪吒GT相繼上市,高端化也被視為下一步的重要動作。按照規劃,哪吒汽車今年的銷量目標為25萬輛。極氪9月交付12053輛,上年同期銷量為8276輛,同比增長約45.6%。
可以看到,新能源最近幾個月的交付量此起彼伏,車型更替、營銷聲量、新車降價等都影響著這個榜單的呈現。進入2023年的最后一個季度,誰能最終穩住市場和需求端成為年度最佳,不妨等等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