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最高境界—中國文化最高境界是和 其中包括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天和人是一個整體,天災天象對應著人事的善惡行為,人的善惡行為又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天和人可以相互感應,相互作用,即所謂“天人感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基礎和哲學源頭。
上古之時,“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系辭上》)圣人視為吉祥的征兆。西漢經學家孔安國注曰:“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古人一致認為,天降龍馬,伏羲畫卦,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印記,從此開啟了燦爛輝煌、包容開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枝繁葉茂的中華文明。
由此可知,中華文明的人文源頭在天文,中華文化的人理源頭在天理,中華文化的人道源頭在天道。
《易經》云:“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上天垂象是上天展示給人的征象,上天是天地、自然、萬物的主宰,人是天地間、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包含在天道之內,而不是獨立于天道之外。有超高智慧的圣人通過敬畏天道、見微知著,發現天道、自然的運行規律和原理,從而遵循天道,敬天禮人,揚善抑惡,修善積德,從而達到逢兇化吉、趨吉避兇的目的。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七十有一,還在認真刪詩正樂、編訂春秋、序易彖、系、象、說卦、文言等,一心整理中華文化,為恢復周朝禮制做最后的努力。同年春,魯國西狩于大野,叔孫氏的駕車人子鉏商捕獲到一只麒麟,折其前左足,致其死亡。孔子“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為此落淚,表示“吾道窮矣”,作《春秋》至此而輟筆。并寫歌哀嘆:“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兩年后孔子去世。
《詩經·大雅·皇矣》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意思是,上蒼天帝威嚴、明朗的監察天下,掌控四方,根據人的行為善惡邪正下應于人,以各種災異怪變現象警示世人,使人反省改過,從而保佑人民生活的有序、安定。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二“漢儒言災異”條中說,《春秋》記人事,兼記天變。《春秋》為儒家《五經》之一,“禮義之大宗”。《春秋》記載了春秋時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六年間的歷史大事,災異記載包括“日蝕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二、彗星見三、星隕如雨一、火災十四,以及五石隕墜、六鹢退飛、多麋、有蜮、鵒來巢、晝暝晦、大雨雹、雨木冰、李梅冬實、七月霜、八月殺菽之類。”
孔子修訂《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孔子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張寄寓在《春秋》中,即“微言大義”,以便后人效法及有所遵循。孟子解釋說:“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記災異一百多條,目的在于“記災異以警人君”揚大義。如魯宣公時發生幼蝗災害,《春秋》明言宣公因“變古易常”天應之而有災,宣公于此天災后,及時反省改過,恢復古制,避免了更大災害,孔子深為宣公慶幸而書之。
《漢書·五行志》說:“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干》《坤》之陰陽,法《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燦然著矣。”
《春秋》是治人之大法,是治世之大法。孔子一方面強調“不以怪力亂神”,另一方面借《春秋》災異之變化,推說人事政治之善惡正邪,體現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在中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和影響力。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開篇講道:“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人類社會要文明進步,要與世界萬物和諧共處,就要遵循天道,敬天禮人,按照天道、天理、天地自然運行規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肆意妄為,否則就會遭受天譴,自取災殃。
-本文刊載于《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