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患者做“督脈灸”。(司春杰供圖)
中醫認為,“夏季屬火,主心,心主神明”。此時人們容易煩躁、出汗多、睡眠差,稍不注意就會耗氣傷津,影響體力和免疫力。“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黃金窗口期。此時人體陽氣最旺,腠理開泄,督脈作為‘陽脈之海’,施灸能最大程度激發陽氣,驅散體內深藏的寒濕邪氣,對虛寒性體質者,反復感冒者、老慢支患者、過敏性鼻炎者、腰背冷痛者等效果尤為顯著。”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中醫治療區,該院護理部主任金詠梅對記者解釋。“整天坐在辦公室里對著電腦吹空調,頸椎疼、后背發涼,聽說這個督脈灸補陽氣、祛寒氣最管用,趕緊來試試。”小張說。
記者看到,中醫治療區艾香氤氳,藥煙裊裊。“督脈灸”“溫通撥筋罐”“火龍罐”“雷火核桃灸”……多種中醫藥特色療法幫助民眾解除困擾。除了督脈灸,融合刮痧、艾灸、推拿等功效的“火龍罐”在護士手中靈活游走,發出溫熱的摩擦聲;造型古樸的“葫蘆灸”利用葫蘆聚熱特性等,將艾熱導入穴位;散發著藥香的“藥泥灸”將熱力與藥力雙重作用于患處;針對視疲勞、干眼癥的“雷火核桃灸”則像一副特制眼鏡,為患者雙眼送去溫潤的呵護;調理脾胃的“任脈灸”、專攻腰骶的“八髎灸”也各有擁躉。
在另一張床上,62歲的張阿姨正在接受“溫通撥筋罐”治療。醫生手持特制的溫罐,在她酸痛的肩膀部位邊灸邊撥動筋結。張阿姨說,自己常年老寒腿和肩膀疼,一到夏天吹空調就更容易犯病,拔拔罐會舒服很多。
據了解,中醫外治法并非“一招鮮”。金詠梅介紹,醫生會詳細評估每位來訪者的體質、主訴和健康狀況,個性化推薦或組合相關中醫治療方法。比如:像張阿姨這樣的老寒腿患者,除了“溫通撥筋罐”,“藥泥灸”或“八髎灸”也是不錯的選擇;穴位敷貼、經絡走罐、耳穴貼壓、溫通包、灸盒灸、懸灸等,都是常備項。
據悉,在上海彭浦鎮的公立醫療機構,中醫專家特別推薦“內服+外治”的綜合調理方案,以實現更優療效。上海市第三康復醫院中醫康復科醫生吳昕瑤介紹,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理念,三伏天作為一年中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期,氣血運行活躍,此時通過藥物貼敷特定穴位,能夠借助自然界的陽氣,將藥效更好地輸送到病灶部位。彭浦鎮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成雯郁醫生表示:“特別是對于一些病程較長的慢性病患者,內外結合的治療方式效果會更加顯著和持久。”
今年夏天,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脾胃病一科首次針對秋季易腹瀉人群開展“冬病夏治”。據悉,脾主長夏,三伏正屬長夏時節,可以利用三伏這一時段調理脾胃,去除體內陳寒痼冷,恢復陰陽平衡。
該院脾胃病一科副主任醫師卞慧介紹,可以采用辨證口服煎藥聯合外用如“穴位貼敷”“艾灸”“中藥熱罨包”等治療,以助固護陽氣、溫經散寒、調理脾胃之功效。這對于慢性腹瀉、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經醫師辨證屬于虛寒病證者均適宜;長期處于低溫環境、喜食海鮮冷飲人群亦可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