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期預警系統在俄羅斯近海強震后迅速發出海嘯警報
中新網巴黎8月1日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7月31日表示,俄羅斯近海7月30日發生強震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警系統迅速發出海嘯警報。教科文組織從20多年啟動部署這一全球監測系統,加上其為提升沿海居民風險意識和牽頭海洋科學研究所作的努力,使數百萬民眾得以在危機降臨前獲得預警。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近海7月30日發生8.8級海底地震。此次地震強度達到自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后有記錄的最高震級,也是1900年以來10大強震之一。地震發生僅10分鐘后,教科文組織協調的“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即向風險最高區域(特別是俄日兩國沿海)發布首輪預警。相關國家預警中心迅速轉發,多個國家隨即啟動疏散方案。
震后20分鐘內,該系統進一步預測洪水高度,并將預警范圍擴大至太平洋周邊其他國家。多國相繼發布國家級警報或實施預防性疏散。
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表示,此次及時預警再次彰顯國際科學合作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關鍵作用。教科文組織統籌全球海嘯預警系統,運用海洋科學守護數百萬人生命安全,并協助社區做好防災準備。針對海嘯可能造成的損害,阿祖萊承諾教科文組織將為沿海社區提供支持,并著重于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重建。
2004年印度洋海嘯造成逾22萬人遇難,教科文組織隨后協調建立了全球海嘯預警系統。它依托傳感器、驗潮儀、區域預警中心組成的密集網絡,整合專業科學知識、國際協調機制及地方當局快速響應能力,形成從分析中心至各國政府,再至受影響民眾的暢通、高效信息傳遞鏈。目前,該系統已覆蓋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東北大西洋及地中海區域。
除向社區發出海嘯警報外,教科文組織還通過多項關鍵舉措增強沿海社區韌性?!盀楹[做好準備”計劃已在43國實施,通過制定疏散預案、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和建設本地預警系統推進防災培訓,并定期組織全規模疏散演練以檢驗預警系統有效性和提高居民防災意識。
教科文組織還積極支持海嘯領域科學研究,以深化對海嘯成因、傳播路徑及其對沿海地區影響的理解,并通過風險建模、海洋觀測與海床測繪提升海洋災害管理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