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寧德“山海經”
中新網寧德7月31日電 題: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寧德“山海經”
記者 張素
“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
福建寧德,山海相連。7月30日,記者隨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赴寧德開展集中采訪活動,聽當地法院代表講述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寧德“山海經”。
茶業:“三端聯動”注入動能
福鼎白茶以其清甜醇香韻味深受人們喜愛。福鼎市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繆懷亮在集中采訪活動座談會上說,近年來,當地法院從矛盾化解、品牌保護、行業規范“三端聯動”,為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司法動能。
其中,基于“福鼎白茶”地理標志保護,福鼎法院與地方行政執法部門、知識產權部門等建立協同保護機制,深度參與白茶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仿冒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
在一起某白茶公司訴茶莊、網絡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中,福鼎法院綜合相關商標的知名度、某茶莊的主觀惡意程度、侵權行為的性質后果等,依法判決某茶莊賠償該白茶公司經濟損失及為制止侵權行為支出的合理費用。
保護福鼎白茶知識產權,也是寧德法院保護知識產權、維護交易秩序的一個縮影。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王錦熙介紹說,今年以來,寧德法院審結涉知識產權案件482件,一審服判息訴率97.61%,依法打擊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等行為,妥善審理商標侵權案件105件,依法規制惡意訴訟、“維權碰瓷”等濫用知識產權與不正當競爭行為。
“加大對傳統產業技術成果保護力度,促進企業‘老樹發新芽’,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固本興新’。”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副庭長陸學宇說。
漁業:普惠金融“活水”惠民
在福建,大黃魚產業是極具地域標識的優勢特色集群,寧德蕉城作為全國大黃魚養殖核心區,構建起全鏈條生態。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涉訴涉法問題隨之而來。
漁民陳某一家以大黃魚養殖為主要生計,去年夏天遭遇強臺風,大量大黃魚死亡,導致其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按期足額償還借款本息。福建寧德農村商業銀行遂向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法院起訴。
經過多次溝通,農商銀行考慮到陳某的受災情況和其產業的發展潛力,同意為其延長還款期限5年,同時減免部分罰息以減輕其還款壓力。陳某也表示會積極努力恢復養殖生產,確保在約定時間內足額還款。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
這起案件成功調解,彰顯了普惠金融在支持農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8月,寧德中院、蕉城法院聯合多部門共同成立寧德市金融糾紛一站式化解中心、寧德市普惠金融司法協同中心,有效提高普惠金融糾紛調解效率。
據悉,推行普惠金融司法協同機制以來,寧德兩級法院共化解普惠金融糾紛15612件,調解成功率達73%,為金融機構收回貸款11.7億元(人民幣,下同)。
普惠金融司法協同中心還創新引入賦強公證機制。公證員蘇品校告訴記者,此舉既有助于提高執行效率,也為當事人節約成本、減少訴累,“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效”。
創新:“困境企業”獲得重生
實踐中,企業破產工作長期以來存在“啟動難”“處置周期慢”“聯動機制難落實”等問題。寧德法院創新探索出一項符合司法規律的府院“聯合共益執破”工作機制,由具有公共利益性質的政府部門等債權主體將具備破產條件的企業導入破產程序,推動“僵尸企業”出清,“困境企業”重生。
據統計,2022年以來,寧德法院共受理破產審查901件,破產立案818件,化解執行案件萬余件。全市累計發放破產援助資金873萬元,保障582家“無產可破”企業順利出清。寧德企業失信數也從峰值的2206家減少至530家。
“我們還積極推進縣域企業‘零失信’聯動機制。”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局副局長蘭子君說,今年6月,柘榮縣率先實現縣域企業“零失信”目標,正在地方信用評價、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產生“共益效應”。
產業“鏈”動,司法隨行,昔日落后的閩東小城,悄然蛻變為中國“百強城市”。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寧德“山海經”,未完待續、常讀常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