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陳列的T-26坦克(復制品)。圖/中國新聞網
走進館內新設立的“得道多助 世界人民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展廳,紅五星背景墻下,一輛T-26蘇制坦克(復制品)映入眼簾。
史載,該型坦克曾參加蘭封會戰、血戰昆侖關、出征緬甸等重要戰役,為中國正面戰場和東南亞抗日立下汗馬功勞。
館陳展板顯示,1938至1941年,蘇聯援華武器裝備包括:飛機904架、炸彈3.16萬顆、坦克82輛、火炮1140門、炮彈約200萬發、步槍5萬支、機槍9720挺、子彈約1.8億發、各型汽車/牽引車超2100輛。
此外,蘇聯還抽調飛行員和戰機,組成援華航空隊直接參戰,擊落、擊傷敵機數百架,超過200名蘇聯飛行員血灑東方主戰場。
1939年10月14日,蘇聯飛行員庫里申科因座機受損,墜入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區)長江中壯烈犧牲。
1958年,庫里申科墓遷葬到萬州西山公園,正是從那時起,一對普通的中國母子譚忠慧、魏映祥,接續為英雄守陵達半個多世紀。
譚忠慧還囑托兒子:“你現在守護的是幫我們抗戰的友人,你要守好這個墓,才對得起他。”
回味著感人故事,沿著路線繼續探尋,參觀者就會步入一條酷似美軍運輸機艙的拱形長廊。沒錯,這里就是介紹當年美國援華情況的展區。
這一區域的陳設布置,同樣獨具匠心。
館方通過綜合運用沉浸式投影、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并配以大量二戰文物,將美國開辟“駝峰航線”、派遣“飛虎隊”參戰的歷史娓娓道來。
中國人民同樣不會忘記,由于氣候惡劣、地形險峻和敵機攔截,飛越喜馬拉雅山運送援華物資的美軍飛機損失數百架,犧牲、失蹤人員1500多名。
援華作戰期間,“飛虎隊”擊落、炸毀日機2600余架,炸沉敵艦船44艘,殲敵6.67萬余人,2000余名美籍隊員在戰斗中犧牲,200多名隊員被中國民眾營救,許多人為此獻出生命。
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斗爭中,中美蘇等國人民同仇敵愾,結下深厚戰友情。而同時,能成功感化和改造敵人,更是中國抗戰“得道多助”的又一例證。
據館藏資料介紹,在我方正義力量感召下,超18萬日偽軍投誠或反正,其中很多人經過思想教育幡然醒悟,轉變為抗日隊伍的一份子。
比如,部分投誠日軍士兵加入“日本人反戰同盟”等進步組織,他們不僅協助敵工部門瓦解敵軍、開導俘虜,還積極參加生產運動,與中國軍民并肩作戰。
1944年3月5日,新四軍發起車橋戰役。“日本人反戰同盟”蘇中支部成員松野覺冒著猛烈炮火,匍匐前進到距日軍據點50米處喊話,并用日語唱反戰歌曲,不幸被日軍子彈擊中頭部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