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4月底,餐桌上的甘肅會寧古法腌缸肉。馮志軍 攝
腌缸肉是西北地區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其制作方法獨特,通常使用農家土豬的五花肉、排骨等,經過腌制、炒制、密封等工序制成。腌制時,會加入花椒、大料、香葉、鹽等調味料,炒制后用油脂密封保存。
在王曉娟看來,腌缸肉的出現實則也是當時艱苦生活中的無奈“創舉”。在她小時候,家家戶戶普遍日子過得緊巴,每年敞開吃一頓肉基本要等到春節來臨時,冰箱更是難得一見的稀罕物,為了能在大半年里的餐桌上都有點葷腥,當地人就將年豬肉做成腌缸肉,只要手藝精湛,儲存一年半載依然鮮香如初。
“把豬肉切片,鍋中倒入胡麻油,中火翻炒,一直到把肉里的水分炒干為止,然后加入鹽、味精、生姜粉、花椒面、紅辣椒面等各種調料,這樣炒出來的肉黃晶明亮,瘦而不肥,肥卻不膩,勁道鮮美,越嚼越香。”在王曉娟的記憶深處,母親做的腌缸肉味道鮮美,雖然肉在豬油中浸泡,但吃起來一點不油膩。
“做腌缸肉重點在肉片上,肉片要薄,味道才入的透徹,炒的時候也能更好地把水分榨干,儲存多長時間都不會壞。”王曉娟說,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雖說鮮肉一年四季不缺,但吃腌缸肉的人卻越來越多,“也許,這就是兒時的記憶,也是家鄉的味道!”
多年前,王曉娟還是鄉間流水席廚師,靠制作辣子醬補貼家用。2020年,她敏銳捕捉到城市人群對“家鄉味道”的需求,將母親用古法腌制的腌缸肉改良為真空包裝產品。首批20壇試水“朋友圈”被搶購一空,自此開啟創業之路,并成立“會寧縣劉寨新佳源食品有限公司”,主營腌缸肉、腌缸排骨等加工制品品牌。
以當地農家土豬為原料,生產及銷售腌缸肉、腌缸排骨、牛肉辣椒醬等產品,王曉娟所生產加工的腌缸肉、腌缸排骨都是選擇農家純糧食喂養的當年土豬,肉質細膩,薄瘦濃脂,以其獨特的味道和口感備受人們喜愛。從訂單分散養殖到定點集中屠宰,從傳統工藝加工到線上線下銷售,2024年腌缸肉銷量超過1萬壇。
王曉娟說,有別于過往農村“以缸儲存”的傳統習俗,針對城市生活中“小而精”的生活習慣,陸續推出1至2斤小包裝腌缸肉,解決城市家庭“儲存難”“吃不完”痛點,復購率超70%。與此同時,穩定的出貨源也保證了周邊農戶按訂單養殖,避免滯銷損失,但前提是“農戶用玉米、麩皮等傳統飼料喂養,禁用工業化飼料,確保肉質緊實”。
“量產后成本每斤高出3元,但傳統工藝一分錢都不能省。”多年創業路上,王曉娟堅持“親手炒制”。她表示,腌缸肉系列產品,不僅是當地鄉村振興的標志性代表產品,更是文旅發展的地標性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