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趙提到的EC、GFS和NMC其實都是數值天氣預報機構,這些機構通過衛星、飛機等探測器從大氣中采集到的實際數據為基礎,通過超級計算機進行模型預報計算,得出對未來天氣的預測。
做氣象科普完全是業余愛好
真正讓小趙與天氣結下不解之緣的還是小學時擔任天氣預報員,當老師提議邀請一名同學為大家做氣象預報服務時,小趙主動報名,之后多年一直堅持著每天發布天氣信息。
上大學之后,小趙加入學校的天文社團,雖然并不是純粹研究氣象,但他也找到了一同“追風”的伙伴。小趙在大一時選修了“大氣與大氣污染”課程,開始系統學習氣象相關的知識,在課堂上老師會以經典的氣象過程為案例,比如霧霾沙塵暴等,并解釋這些氣象過程形成的原理。
未來想成為一名“氣象人”
從2023年開始,小趙就開始在“氣象之語”微信公號上發布各種氣象預測分析。開始的文章俏皮幽默,大多是以擬人的口吻描述未來五天的天氣變化,比如將冷空氣比作“主持人冷風先生”,還將南北兩股風力的接觸比作“南北風的‘較量’”。后來隨著小趙的專業知識不斷豐富,他的文章逐漸轉型為“硬科普”,各種衛星云圖、雷達波圖、風力圖等專業圖表開始出現,一些網友在看到他發布的大風或冷空氣預警后也在下面留言表示感謝。
4月12日的大風預警是小趙發布文章中評論最多的,其中一名準備去外地考研的網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詢問此次大風天氣是否會影響出京行程,擔心火車或者飛機會延誤。小趙表示,“我告訴他大概率會有影響,要盡快安排好行程,最后鼓勵他考研加油,沒想到就這么幾句話對方特別感謝我,我也感受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我希望以后能從事氣象方面的工作,在未來讀研時可能會選擇相關專業。”
來源:央廣網綜合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