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消費者在北京一門店選購手機產品。中新社記者 張祥毅 攝
消費政策“加力擴圍”的同時,中國還努力在消費者的“錢包”上做好文章。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提振消費提出了有力措施,包括“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中國指出,今年中國將促消費與惠民生緊密結合,更加重視提升消費能力,增進民生福祉,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政策支持下居民的消費傾向有望提高,從而促進消費潛能進一步釋放。
提振消費,離不開良好的市場消費環境和氛圍。近期,中國五部門部署開展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通過提出強化消費糾紛源頭解決、整治市場交易環境等措施,著力破除消費者反映突出的痛點難點問題,提振消費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此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優化營商環境也有不少著墨,如提出“從放寬準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等。
畢馬威中國分析指出,改善消費環境,增加優質供給,將有助于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進一步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消費和經濟預期緊密相關,今年宏觀經濟繼續為提振消費提供強有力支撐。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定為“5%左右”,這是中國自2023年起連續三年維持這一安排;今年中國還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等。在星展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紀沫看來,這些措施向外界傳遞了更積極、更鮮明的政策信號,有力提振了消費者、企業家、外資機構、投資者乃至整個市場的信心。
展望未來,不少外資機構已向中國消費市場前景投出“信任票”。今年麥當勞在中國預計新開1000家餐廳;賽百味也計劃未來在華每年新增300至500家門店。與此同時,今年以來,特斯拉、雷克薩斯、大眾等一批跨國車企亦動作頻頻,“重倉”中國市場。透過外資投資風向可見,龐大的中國消費市場依舊是吸引外資的強大“磁力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