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長信宮燈,現藏于河北博物院。(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此燈造型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顯得輕巧華麗,實為罕見。一位跪地持燈的漢代年輕宮女,通體鎏金,梳發髻、覆巾幗,身穿廣袖長衫,跣足跪坐,兩臂之間托持一盞帶罩銅燈。漢代宮女的日常姿態被定格在燈具之上,造型優美,大氣樸拙。
美國學者李安敦在《秦漢工匠》一書中這樣描述長信宮燈的“攝人心魄之處”:宮娥的臉龐流露出復雜多樣的神情。乍看之下,她通體散發靜謐的美態,神姿端凝,猶如古希臘的半身像或沉醉于冥想中的犍陀羅佛像。然而,她眉目略微低垂,避開直視的目光,雙唇微啟,仿若蒙娜麗莎的微笑那般神秘。
這件李安敦眼中“最迷人的現存中國早期文物”身上,卻藏著中國漢代環?!昂诳萍肌薄?/p>
玄機藏在宮女右臂寬大的袖管中。其左手執燈,右臂手袖似在擋風,實為導煙管,袖管與宮女中空的身體連接形成煙道,煙灰在熱力推動下沿袖管進入燈體,直至落入宮女身體底部。
據推測,長信宮燈底部設有水盤,煙塵經水盤過濾后,排出較為干凈的煙霧,從而減輕對室內環境的污染。燈罩能夠開合,既可擋風,又可調節燈光照度和方向;關閉它,則可防止煙塵和異味外泄。
“這種腹部藏煙的設計類似今天的煙道,但在兩千多年前堪稱最先進的發明創造,說明中國西漢時期就已著手治理室內空氣污染?!狈兜聜ケ硎?,西方直到15世紀才由意大利科學家達·芬奇發明鐵皮導煙燈罩,比長信宮燈晚了1500多年。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在觀賞長信宮燈后盛贊:“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具有環保意識”。
像長信宮燈這樣具有環保功能的漢代燈具并非孤例。范德偉表示,漢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之一,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恢復和提升?!斑@種被稱為‘釭燈’的環保燈具在漢代已然盛行,長信宮燈是代表性精品,也是現存唯一一件人形釭燈?!?/p>
這件堪稱“國寶”的漢代燈具,最初的“主人”一直成謎。范德偉介紹說,長信宮燈上刻有“陽信家”“長信尚浴”等9處共65字銘文,從內容、字跡和刻工來看,不是一次刻上去的,說明是幾經輾轉才最終到了中山王后竇綰手中。
長信宮燈有著何種曲折的流轉經歷,背后又隱藏著怎樣詭譎變幻的政治風云?“這仍有待深入研究考證,期待有新的考古資料面世。”范德偉說。
如今,文物邂逅現代科技,“數字國寶”驚艷亮相。河北博物院日前推出裸眼3D文物數字展,對長信宮燈等文物進行數字化展示,文物細節高清放大,創意場景生動再現,造型、紋飾、材質、工藝一一呈現,觀者可調動多重感官沉浸式感受古老文物的魅力。
當長信宮燈與慷慨激昂的燕趙之聲——河北梆子碰撞,這件光耀千年的國之珍寶“活”了起來。2024年度中國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河北梆子新編劇目《長信宮燈》的推出,讓文物“開口”詮釋“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
“‘長信’即永恒的信念,代表人們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與向往?!眻虒г搫∧康暮颖笔『颖卑鹱觿≡阂患墝а蓠R海燕說,以平民化視角聚焦文物背后的能工巧匠,激活文物內在價值和精神,向世界展示古老中國的智慧和傳承,是這次創作的初衷和課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