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黃立接受媒體采訪。 鄭子顏 攝
黃立追“新”之路從未停歇。腦機接口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科技前沿領域之一,其核心是通過解碼大腦活動,實現人腦與外部設備的直接交互。5年前,黃立敏銳地將目光投向這一賽道,個人獨立出資成立公司,專注腦機接口研究。
2024年年底,黃立的研發團隊和武漢協和醫院合作,完成首個全國產高通道腦機接口臨床測試,精準捕捉了患者神經元活動產生的各類電生理信號,可為臨床醫生洞察腦腫瘤的進展程度、侵襲范圍等提供量化依據。
黃立介紹,目前團隊已研發出65000通道、雙向腦機接口芯片。這項技術將為許多過去無法實現的醫療應用提供可能,例如賦予假肢真實的觸感并通過意念控制,為治療癲癇、帕金森、老年癡呆、抑郁等神經系統疾病帶來希望。
黃立追“新”之路,不僅源于他對科技的熱愛與好奇,更源于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民營企業家的使命感。常有人對黃立說“尖端技術是國家的事,民營企業沒必要折騰”,但在黃立看來,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既是國家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的事,也是包括民營企業在內全社會的責任。唯有迎難而上、向新求變,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作為來自科技企業的全國人大代表,黃立時刻關注全球科技前沿動態,積極建言獻策,為加速科技發展貢獻力量。多年來,針對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知識產權保護等熱點問題,他基于一線實踐,提出了多條意見建議,并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回應。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深耕無人機應用領域多年的黃立,在調研中發現,現行航空器審定規則難以適配新興無人機技術,導致企業取證周期長、成本高。
為此,黃立呼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高適航審定能力和適航取證效率,加快構建高效、靈活的新型航空器適航審批體系,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