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宣布對所有進口鋼鐵和鋁征收25%關稅,并取消對部分貿易伙伴的鋼鋁免稅配額和豁免政策;
之后,決定對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
就在前幾天,又計劃對汽車、藥品和半導體芯片行業征收25%左右的關稅等。
加征關稅,一直被視為美國新一屆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工具、拯救美國社會和經濟問題的“靈丹妙藥”。
美國政府拋出的高昂關稅,是給盟友們出的一道選擇題:
選項A:在美國本土建廠,享受零關稅優惠;
選項B:繼續向美國出口商品,支付高昂關稅。
該怎么選呢?
外國企業如果選擇A,即在美國設廠,則能夠促進美國制造業回流,保護本土企業,推動美國再工業化。
若選擇B,即支付大量關稅,則能夠增加美國財政收入,也有助于平衡美國貿易結構。
無論怎么看,對于美國的盟友們來說,這都是一道沒有正確答案的題目。
有韓國媒體算了這樣一筆賬——
汽車作為韓國對美最大出口商品,2024年總出口額為347億美元(約合50萬億韓元),增長8%,其中49.1%流向美國市場;
位列對美出口第三大品類的半導體出口額同比激增123%,達到107億美元規模;
醫藥品對美出口額則為15億美元;
從特朗普宣布無例外征收關稅的鋼鋁產品來看,韓國去年對美鋼鐵出口額為29億美元,鋁材出口額為8億美元。
若特朗普對以上這些產品加征25%關稅,意味著韓國2024年對美出口總額(1279億美元)中約40%的商品,今后將面臨高額關稅壁壘。
美國的盟友可不只韓國一個,受傷的大有人在。
歐盟是美國最大的經濟伙伴之一,雙邊年貿易額超過1.5萬億歐元。歐盟主要經濟體正遭遇經濟增長乏力、能源成本高企等挑戰,美國若提高對歐洲商品的關稅,將讓歐洲經濟雪上加霜。
拿汽車關稅來說,一旦落地,對于日本、德國、加拿大等對美國出口了大量整車和汽車零部件的國家來說,其汽車業可能會遭到嚴重打擊。
藥品關稅則將對印度和瑞士等國造成嚴重影響。印度是全球主要的仿制藥生產和出口大國。瑞士則在創新藥研發和生產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瑞士制藥企業對美國市場的出口規模也較大。
關稅面前,對美國來說,所謂的盟友,變成了“提款機”。
這幾天,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次官補(部長助理)樸鐘元緊急趕往華盛頓,馬不停蹄地與白宮、商務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等美國政府相關人士、國會及智庫專家面談,正式轉達韓國立場,要求美國將韓國排除在加征關稅措施的適用對象之外。
此外,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也正在協調訪問美國,要求美國政府把日本排除在加征鋼鐵、汽車等進口商品關稅的措施之外。
德國聯邦議院議員塞維姆·達代倫曾說:“美國想要的不是盟友,而是忠誠的仆從?!?/p>
美國頻繁揮舞關稅大棒,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收獲一定的保護效應,但從長遠來看,全球供應鏈受到沖擊以及國際合作關系的惡化,將讓美國付出更大的代價。
長此以往,美國或丟了盟友、失了仆從、傷了自身,竹籃打水一場空。
畢竟,投資美國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平地起高樓,美國的產業鏈和投資環境的退化,已非一日之寒。要實現從產業工人到上下游產業鏈的重建,四年可遠遠不夠。
不信?四年后見。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