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梅在工作中。禹瑞齋 攝
張亞梅在調研中了解到,行業內不少中國供應鏈企業遭遇過技術片段式侵權。如,企業耗時多年攻克的技術,被競爭對手修改少量非核心參數后,以“全新解決方案”之名搶占市場。這種“微創新”現象,折射出技術成果保護面臨的挑戰。
基于長期技術研發經驗,張亞梅提出“研發軌跡重合度”概念,建議將技術研發過程納入司法認定體系。她在分析某數控系統操作日志時發現:“侵權方在百余次試錯中,幾乎完全復刻原創企業的錯誤參數路徑。”這種高度重疊的研發軌跡,成為識別技術侵權的重要突破口。
將半導體制造的精密思維注入法治實踐,是這位科技界代表的獨特方法論。“法律保護需要像PECVD工藝般精密。”張亞梅以拓荊科技的核心技術作比:通過交替沉積不同氣體分子,在原子層量級構筑均勻薄膜。她參與設計的“技術流向追蹤系統”,如同給核心技術裝上了定位器,已預警多起潛在侵權風險。
在鐵西區人才港的集成電路強基班里,張亞梅的“研發軌跡論”成為特色課程。學員們既要掌握精密制造技術,也要研習知識產權法規——這是老工業基地培育復合型技術人才的新嘗試。
拓荊科技展廳的專利墻上,每項技術突破都凝結著科研團隊的智慧。張亞梅輕觸專利證書說:“每個突破都映射著時代的法治刻度。”當老工業基地的機床轟鳴與數字經濟的浪潮同頻共振,這位“90后”人大代表用自己的“法治顯微鏡”,為技術保護筑起堅實防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