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嚴密的伊朗地下機庫。圖/比利時“陸軍知識”網站
從構造和形制來看,其統一采用拱形隧道體系,地面、墻壁和頂部,都覆蓋著厚厚的鋼筋混凝土防護層,用于抵擋對手的重磅炸彈襲擊。
這些由無數隧道組成的龐大地下軍事設施,內部路線曲折,復雜宛如迷宮,而且根據不同軍兵種的作戰需要和具體用途,還做了相應改造或建設附屬工程。
比如伊朗公布的一處秘密海軍基地,平時部署于此的大批高速攻擊艇隱蔽其間,一旦有事就可緊急出動,快速下水對海上目標實施打擊。
而在另一處秘密空軍基地,伊朗為每架戰機分配了“單間”。
這些加固機庫作為隧道一部分,除了原有防護措施之外,又額外增加了一扇厚重的鋼制電動防彈門和防爆墻。
尤其是這個防爆墻,可吸收和減輕爆炸沖擊波,通常用于地面安全防護。伊朗軍方卻將之用于地下機庫,有分析稱,此舉或是為防范基地被敵軍突擊隊攻入而設置的最后一道防線。
戰爭無論怎樣打,都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盡可能保存己方有生力量,重創或消滅對手。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嚴格保密。別看伊朗展示了上述軍事設施的內部景象,但具體地點、防衛措施卻守口如瓶。
伊朗國家電視臺記者透露,自己曾獲準前往一處無人機基地采訪。出發前被蒙上眼睛,然后乘直升機飛行了很久,直到被軍方人員帶著進入隧道后,他才得以摘下眼罩。
比利時“陸軍知識”網站指出,無論是增強防空能力、分散遭襲風險,還是打造“不對稱”作戰優勢,伊朗的“地下軍事城”戰略都有可取之處。
外媒稱,這些公開的基地,應該只是伊朗龐大國防基礎設施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基地隱藏在人們視線之外。
而“看不見的才是最可畏的”,通過一系列主動“亮肌肉”的輿論戰,伊朗向對手發出了不可小覷的威懾信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