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真實現狀—中國經濟實際情況
我們的經濟運作總體模式,確實跟別的國家不太一樣,姑且叫做國情。這個不一樣的地方究竟該怎么評價,我是找不出答案,不管什么答案都帶著個人主觀,所以別人總會有不同意見,那么只好把情況都鋪開來,看看大家能不能得出自己的結論。
從哪說起呢?好吧,比如說,你想在一個地方開工廠,估計占地多少畝,招多少工人,引進多少技術人才。首先碰到的問題是:你需要一塊地,要蓋廠房嘛,這個地在誰手里呢?當地政府,并牽扯國土、規劃、發改委等多個部門,手續跑完了,要交土地出讓金,還要蓋廠房買設備,錢不夠!怎么辦呢?跟銀行借!銀行是誰的呢?也是政府的,我們的銀行,實際上兼具盈利的商業銀行,和執行金融政策的政府部門的雙重身份,所以不是你有償還能力就一定借給你,還要看你的工廠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比如有沒有污染???是不是高耗能啊等等。錢和土地都到位了,還缺人,一般的員工好招,你特別需要的專業人才,需要從外地挖,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你的工廠在上海,我作為一個外地戶口,跑到你廠子里打工,根據現行政策,5年內買不了房,買了也沒有辦法獲得上海戶口,孩子就上不了理想的學校,我這個所謂的專業人才,就會覺得特別憋屈,我在自己老家本來干的好好的呀,那上海索性不去了。這個問題,主要是各種政策導致的,政策誰發布的?還是政府。
這么看下來,你開廠子的三大要素,人、錢、地,全都在政府手里。所以我們國家經濟的總體運行模式,是政府主導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非常細致,力度也很大,這是現狀,也是接下來所有話題的大前提。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很多西方經典經濟理論會失效,也沒有辦法完全用西方經濟歷史,來推導我們的未來經濟走勢,一切都沒遇到過,這個時候就只能“摸石頭過河”。對,雖然百十年前別人在河上已經修了一座橋,但我們沒法走。
從上面這個例子看,企業似乎是在各方面都有求于政府的,政府才是大老板,然而大老板也有求助小員工的地方,那就是,政府的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服務,比如國防、義務教育、公共醫療、基礎設施等等,做這些手里得有錢啊,錢從哪來呢?企業稅收。我們的國家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于稅收,而其中企業稅收占9成,個人稅收是寥寥的,不足10%。企業稅相對好收,稅務稽查不是吃干飯的。可是稅是收上來了,然后呢?
這時候產生了新的問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怎么分配?有人覺得這還是個問題么?規定一下就可以了,然而事實上不是這樣,地方政府要發展地方經濟,要用錢,中央政府要鞏固國防、興建高鐵、開發特區,也要用錢,企業坐落在地方政府的一畝三分地上,收的錢要分一部分給中央,比例多少就需要商量,而不是很多人想的命令,這有點像總公司和分公司的關系。
1988年,中央給北京下了一個指標,北京的財政收入需要在1987年的基礎上增加4%,這104%,中央北京五五分賬,超出4%的,全歸北京。廣東的算法比這個簡單,每年必須遞增9%,超出9%的全歸廣東,超不出的部分全歸中央。沒辦法,人家廣東能賺錢啊??墒怯心苜嶅X的分公司,就有不賺錢的分公司,全國大部分地區實際上還是要靠中央接濟才能過日子,這就是轉移支付。需要轉移支付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另外還要顧及國防、外交以及全國性的大項支出,中央漸漸力不能支。在一段時間里,中央財政收入只有全國財政收入的30%,70%都留存地方,中央想干點什么,缺錢了還要看地方臉色,于是在1994年,中國進行了一項重大的財稅改革,這就是分稅制,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存在的國稅局和地稅局,就是分稅制的產物。分稅制重新劃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配比例,企業交的增值稅,中央占到了5成,所得稅部分,以前都歸地方的,改革后中央拿走6成。
這樣的話中央的財政有了保證,很多事以前只能想想,現在可以做了。可是地方上卻不同,不僅要保證本地的公共服務繼續發展,不能停滯,還要接中央分派下來的建設和民生保障任務,中央各部門、各委局下發的文件,每一件落實都需要花錢,這就是一段時間里地方干部口中的“中央點菜,地方買單”。地方財政壓力山大,怎么辦?地方經濟要發展,中央政策也要執行,錢從哪來?總得想辦法解決吧?
于是,一個新的經濟角色登場了,它的名字叫土地財政。
地方政府本著把蛋糕做大的想法,盡可能招攬更多的企業在地方上落戶,目的是增加稅收來支撐地方經濟不斷發展。但你要讓更多的企業愿意來,就得給優惠政策,土地費用一降再降,稅收優惠也層出不窮,這就是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轟轟烈烈的招商引資熱。
招商引資帶來了大量企業入住,很多地方還形成了大量企業集中的園區和工業區。企業來了員工也就跟著來,那么人就多起來了。人一多,教育、醫療、住房都得跟上,于是就需要更多的土地供應。
這里面有個問題,地方政府為了企業入住,必須把一塊沒有水電、不通道路的生地,變成水電齊全、道路暢通的熟地,這個投入是巨大的。這個投入從哪里來?銀行貸款。銀行給地方貸款,主要就是看你要開發的這塊地,旁邊有什么成功的企業入駐,從而估算這塊地的價值,企業多,企業好,旁邊的地就值錢,政府就能從銀行貸出更多的錢投入建設。這就是地方債。
更重要的是,在分稅制改革中,地方的土地出讓金,也就是賣地收入,雖說是全歸地方所有的,但是招商引資來的企業,土地出讓方面給了大量優惠,加上生地變熟地,搞得僅僅靠工業用地出讓是不賺錢的,相比之下,住宅地塊倒是劃算很多,用不著費勁去招商引資,跟兄弟省市搶的頭破血流,而且土地出讓走招拍掛,不僅不用優惠,還價高者得。一塊不大的土地,能賣10個億,還是現錢,變成工業用地,企業能交多少稅暫且不論,什么時候能收夠10億?。恳粋€城市又有幾個企業能交10億的稅呢?就算收夠了這些稅,也只能留存不到一半,一多半要上交。住宅這10個億,可全是賣地收入,全歸地方所有的。
到這里,土地財政算是終于露出崢嶸。不停招商引資,住宅地價不停上漲,長達10年的房價飆升,就這么開始了。
可凡事都有好壞兩面,房價飆升,導致老百姓用全部積蓄來解決住房問題,其他消費就會萎縮。省吃儉用,一掏就是好幾個口袋。而消費萎縮,會導致企業產品賣不出去。以前賣不出去還可以大量出口,我們已經成了制造業大國嘛,可偏偏這時候外部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又是卡脖子又是反傾銷,前陣子還指責我們是不是產能過剩了?阿三那個手指頭比我腳趾頭都粗,生產出的IPHONE里還帶著灰,搞得歐洲都不愿意買,他倒是不過剩,去買他們的吧,你個125*2。
歪樓了哈,拐回來。總之吧,各種因素,導致企業對經濟形勢的預期下降,不再擴大生產,甚至撤資離場,并進一步地,造成所在地塊的地價貶值。地塊一貶值,銀行會急于催還貸,并不再放款給地方,這個時候,地方債的問題就開始突出了。雖然中央一直在出臺各種措施,努力消化地方債,但是經濟發展產生的問題,最終還是要用經濟發展來解決,地方債的消除,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我曾經接觸過一些地方基層領導,才40歲的人,滿眼疲憊,晚上10點多電話打過去都是秒接。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等我們這個項目建成,很快就能產生效益了,政府財政壓力就能減輕,老百姓也能松快松快了。當時我不知道該怎么安慰他,我只感覺,我們可能遇到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承擔者是廣大勤勤懇懇做事的人,也包括他們。只是希望這些問題是暫時性的,是經濟發展的周期,而不是結構性的根本問題。
就像一開始說的,我把這些東西搬到網上來,希望大家能給我一個冷靜客觀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