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鐵精神文化墻_四鐵精神解讀
文化的作用是潛移默化
常制不可以待變化
一途不可以應無方
刻船不可以索遺劍
奮進新時代
為時代鼓與呼
為強軍添動力
需要切實抓好軍營政治文化環境建設
為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
鍛造“四鐵”過硬部隊
持續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走進武警三明支隊的營區,馬上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政治文化氣息,該支隊黨委一改昔日單調的布局,以紅色基因等政治文化色彩渲染出了獨樹一幟的營區環境。
黨指揮槍雕塑
支隊歷史長廊
這正是該支隊黨委學習貫徹上級指示精神,在更高層面、更廣范圍上因地制宜推進軍營文化建設的成果,秉著“文以載道、以文化人,鑄魂育人”的宗旨,全力打造出富有時代氣息、軍營特色的政治文化環境。
步入營區,強軍標語一目了然催人奮進,廉政文化清風拂面而來,櫥窗盡顯支隊全面建設新風貌,辦公區域文化墻彰顯溫度,分隊文化長廊富有濃郁駐地特色,該支隊升級后的政治文化環境建設可以說每一處都是不一樣的文化景觀,都能形成一道風景線,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沖擊和政治文化體驗。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看營區每個角落的“風景”吧。
按照武警福建總隊“漳州文化建設試點觀摩會”要求,該支隊堅持把弘揚主旋律、突出戰斗性、體現時代感、提高吸引力貫穿軍營政治文化環境建設全過程,努力營造政治性、思想性、戰斗性、時代性于一體的育人氛圍。
突出軍魂為本、育人為要,突出戰味、服務打仗,體系設計、統籌推進,簡約務實、恰當夠用的思路,創新“建”的理念、奏響“戰”的強音、做好“融”的工作,形成了以“打造樣板工程、規范建設方向、厚實文化底蘊、構建開放課堂、構筑育人陣地”為主要內容的“五項成果”。
在機關主樓懸掛了習主席授旗重要講話和“強軍標語”三句話,利用實體圍墻打造勝戰文化長廊,分為歷史沿革、戰斗歷程、功勛榮譽等,右側利用實體墻制作了支隊建隊以來的重大榮譽墻;機關一樓大廳制作為人民服務屏風、“四鐵精神”文化墻、廉政文化、隊魂隊歌、電子宣傳櫥窗等板塊;機關四樓平臺制作了黨史、軍史文化長廊,戰斗精神文化長廊;在分隊利用防腐木花箱與十大英模、全國功勛、先進模范榮譽燈箱、訓練龍虎榜燈箱融合打造了獨特的文化景觀,讓人耳目一新。通過前期設計改造,整個政治氛圍與機關營區融為一體、和諧自然。因地制宜地設計布局,有效解決了空間受限、參觀不便、氛圍不夠、效益不高等問題。真正做到了“讓官兵生活在豐厚的文化氣息里,時刻接受文化洗禮”。
該支隊駐地所有轄區都是原中央蘇區,紅色底蘊深厚,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是支隊的紅色基因傳承,是支隊建隊育人的法寶。今年以來,支隊大力挖掘駐地的紅色文化,在寧化中隊以傳承紅色“密碼”為主題,打造了“軍號嘹亮”主題雕像,在建寧中隊打造了“反圍剿紀念園文化長廊”,機關主樓左側國旗臺旁黨指揮槍主題雕塑格外耀眼,四樓平臺制作了“十種精神”、“風展紅旗如畫”為主題的紅色文化長廊。
在基層中隊,各單位還發揮戰士們手繪板報的特長,精心打造手繪軍營文化墻,能夠讓官兵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接受精神熏陶、厚重文化底蘊、砥礪軍人血性,對提升部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官兵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堅定了信仰,滋養了身心,以理論武裝了頭腦。“精美的外觀,會讓官兵們經過這里的時候不自覺地停下來看看墻上的文字,潛移默化的同志們就會把這些紅色基因牢記于心,也慢慢融入到他們的骨子思想里去。”警勤中隊指導員李佳源感慨地說道。
辦公文化不僅指良好的辦公秩序,更要有精細的文化環境為依托。
營區就該有營區的樣子,這不,該支隊的辦公文化就是一道必看的“風景線”,營區板報燈箱定期更換,階段形勢任務一目了然,每個部門樓層電梯口、會議室都有自己特色的強軍文化墻和公式公告欄,標語上墻,辦公樓和營區更添了幾分戰味。
在辦公區域走道,勵志格言、習語金句、長征精神、蘇區精神、廉政標語各種元素融入其中,讓人工作在勵志溫馨的環境里;四樓平臺支隊精心打造的“空中花園”,人工草皮休閑園地,三角梅等各種花爭相綻放,讓大家在工作之余可以坐在空中花園喝茶、打撲克、打羽毛球,進一步豐富大家的業余文化生活。支隊秉承“結合實際、環境協調突出特色、簡潔美觀、莊重大方”的設計思路,達到了“平臺四周櫥窗會說話,一草一木能育人鑄魂”的效果。
如今機關和基層官兵們都感嘆軍營氣象新,花兒爭相艷,機關和基層的政治文化氛圍都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據悉,今年以來,三明支隊先后召開黨委會、辦公會、任務部署會,就如何抓好全區部隊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建設進行動員部署。調研論證、規劃設計、組織實施、使用管理上聚焦用力,形成了“一墻一廊一品牌、一隊一場一特色”的文化建設格局。
該支隊政委王亮介紹,支隊以“抓文化軟實力就是抓戰斗力”理念為指引,不斷注重軍營文化建設,對機關、基層各中隊的營區政治環境進行調研論證,認真研究制定改進設計“一隊一案”,進行升級改造。同時積極調動官兵主觀能動性進行“群眾創作”,營造政治導向鮮明、戰斗氣息濃郁、奮進格調高昂的政治文化氛圍,把座座軍營打造成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鍛造“四鐵”過硬部隊的精神高地。
(陳揚鈦 胡慕林 胡鑫 任金鵬 鐘煒俊)
來源:國防時報
編輯:朱海
編審:鄧小兵
通聯:國防時報新聞中心 2028960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