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戰區集團軍編制、五大戰區集團軍劃分地圖
眾所周知,五大戰區所轄13個集團軍,是在原18個集團軍的基礎上調整而來的。可好多人不明白,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調整?調整的背后,與合成營的出現又有怎樣的內在聯系?
對此,網上各種說法都有,可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想要徹底搞明白這個問題著實不容易,很有必要捋清楚我軍歷史上70個軍的消亡史。要不然,諸位看官會看的一頭霧水,根本搞不清楚番號變遷背后的軍史。
▲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某部
1948年9月,中央軍委立足于大兵團戰略決戰的需要,特意發布《關于建軍方針及部隊編制等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正規軍須要發展至210個步兵師,編組為20個兵團,70個軍。”
是年11月,中央軍委下發《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根據《規定》指示,全軍縱隊改稱軍、旅改稱師。隨即,東北野戰軍完成了整編,其他野戰軍因還有作戰任務,未能進行整編。
▲四大野戰軍戰斗序列
至1949年3月,全軍正式統一部隊番號和序列,編成4個野戰軍、12個兵團、57個步兵軍,編制體制更加統一合理,向正規化建設邁進了一大步,奠定了建國后我軍的番號基礎。
此后,我軍不斷調整,除了第56、57、59軍番號未啟用(空額由西北軍區獨立第1、2、3軍填充),前后存在過70個步兵軍。建國初期,中央軍委對陸軍進行了調整,或轉隸其他軍種,或轉業到地方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建國初期的我軍某部參加國慶大閱兵
至1954年12月,我軍尚有34個野戰軍,分不情況如下:
東北軍區
第38、39、40、64軍;
華北軍區
第63、65、66、69軍;
華東軍區
第12、20、22、26、27、28、31、60、67軍;
中南軍區
第15、41、42、43(海南軍區兼)、47、55軍;
西南軍區
第13、14軍;
志愿軍
第1、16、21、23、24、46、50、54、68軍;
西北軍區
無
1955年4月,六大軍區調整為十二大軍區(后增編福州軍區,形成十三大軍區),全軍仍編有34個野戰軍。1958年2月,南京軍區第22軍改建為舟嵊要塞區。1961年6月、8月,第15、43軍撤編。至此,全軍有31個野戰軍。
▲中蘇交惡
隨著中蘇交惡,中央軍委調整了國防戰略,先后重建了第11、17、19、29、43軍。及至七十年代初期,全軍有36個野戰軍,分布情況如下:
沈陽軍區
第16、23、39、40、46、64軍;
第24、27、28、38、63、65、66、69軍;
第19、21、47軍;
武漢軍區
第1、17、43、54軍;
第26、67、68軍;
南京軍區
第12、20、60軍;
福州軍區
第29、31軍;
廣州軍區
第41、42、55軍;
昆明軍區
第11、14軍;
第13、50軍。
備注:1973年2月,第17軍撤編。
▲百萬大裁軍歷史瞬間
1985年6月,中央軍委實施百萬大裁軍,將十一大軍區調整為,裁撤了11個野戰軍,保留24個野戰軍進行合成集團軍整編,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24個野戰軍分布情況
1998年,根據中央軍委五十萬大裁軍的指示精神,第28、64、67集團軍奉命撤編。2003年,中央軍委實施二十萬大裁軍,第23、24、63集團軍奉命撤編。至此,全軍集團軍數量降至18個,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18個集團軍分布情況
2016年2月,撤編,調整為五大戰區,18個集團軍轉隸各大戰區陸軍,分布情況如下所示:
東部戰區陸軍
第1、12、31集團軍;
南部戰區陸軍
第14、41、42集團軍;
西部戰區陸軍
第13、21、47集團軍;
北部戰區陸軍
第16、26、39、40集團軍;
中部戰區陸軍
第20、27、38、54、65集團軍。
▲五大戰區示意圖
2017年4月,中央軍委裁撤第14、20、27、40、47集團軍,將18個集團軍調整為13個,并停用原番號啟用新番號,分布情況及各自前身部隊對應情況如下所示:
東部戰區陸軍
第71集團軍(原第12集團軍)
第72集團軍(第1集團軍)
第73集團軍(第31集團軍)
南部戰區陸軍
第74集團軍(第41集團軍)
第75集團軍(第42集團軍)
西部戰區陸軍
第76集團軍()
第77集團軍(第13集團軍)
北部戰區陸軍
第78集團軍(第16集團軍)
第79集團軍(第39集團軍)
第80集團軍(第26集團軍)
中部戰區陸軍
第81集團軍(第65集團軍)
第82集團軍(第38集團軍)
第83集團軍(第54集團軍)
明白了我軍70個軍的消亡史,筆者接著為大家說一下為什么要將18個集團軍調整為13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合成營的出現是關鍵
合成營非常特殊,早在大軍區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經多年實踐,至2016年軍改已經非常成熟。合成營主打多兵種協同作戰,匯聚了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通信等十余個兵種,可以獨立遂行作戰任務。
合成營的戰斗力有多強?2011年,原廣州軍區組織了一次對抗演習。此次演習,某機步團主攻營居然“拿不下”某合成營一個連。由此可見,合成營的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有多強。
▲我軍某部合成營演訓
軍改后,我軍向著編制小型化、能力多樣化、編成模塊化方向發展,合成營成了主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師、團級建制的取消,乃至合成旅的橫空出世,合成營的出現是關建。
聯合作戰
大軍區時代,軍兵種之間的聯合默契程度不夠,往往出現“形”聯“神”不聯的情況。軍改后,我軍為了打破軍兵種之間的壁壘,將各軍兵種專業不斷細分,在實現內部聯合的基礎上,與其他軍兵種進行深入聯合。
▲聯合作戰
沒有一個軍種可以“包打天下”,陸軍需要與其他軍種聯合作戰。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陸軍集團軍的調整用意所在:為了解決自身內部聯合問題,實現與其他軍種聯合作戰。打鐵還需自身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扁平化指揮
在大軍區時代,我軍的指揮層級為“中央軍委——總部——軍區兵種機關、——部隊”。自我軍實行戰區體制后,指揮層級高度簡化,變成了“中央軍委——戰區——部隊”。據此,集團軍也需要簡化指揮層級。
這盤棋該怎么下?取消師、團級建制,實行“集團軍——合成旅——合成營”編制。加之,我軍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長足發展,指揮更為通暢,集團軍指揮更加扁平化,調整也是時代所需。
現代化新型陸軍建設的需要
現代化新型陸軍主打的就是“新型”,區別于傳統陸軍,旨在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通俗易懂的來講,就是用少而精的團隊做更多的事。
▲現代化新型陸軍
譬如,經典軍旅劇《士兵突擊》中,王團長就說到新型坦克只需要3個人,意味著要裁掉一個人,此即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此轉變意義非凡,意味著我軍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機動能力大幅度提高。換言之,現代化新型陸軍主打“機動作戰、立體攻防”,這就需要在體制編制上下功夫。
▲陸軍某部演訓
綜上所述,結合我軍70個軍的消亡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兵不在多在于精。從“70”到“13”,每一次裁軍無不服務于一個“精”字。五大戰區18個集團軍調整為13個,正是突出一個“精”字。
特別是合成營的出現,更是賦予了“精”字全新的含義,這對于現代化新型陸軍的建設可謂是居功甚偉。是故,軍隊的賬不能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算,需要立足于歷史的高度去審視……
參考資料:
[1]《我軍集團軍三次裁減:從24個減為13個》(徐平大校);
[2]《淺析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基本內涵》(中國軍網);
[3]《陸軍調整轉型方向之一的“合成營”練得如何了?》(觀察者網);
[4]《聯合作戰:從“形聯”到“神聯”》(中國青年報);
[5]《廣州軍區某集團軍演練:從無往不勝到“無網不勝”》(解放軍報)
[6]《陸正軒: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