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貨幣化棚改_棚改貨幣化是什么
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主要利好大中型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家庭,讓這些家庭可以較早地進入住宅市場,大大降低住房負擔,更容易在大城市安居樂業。
本報記者 李曉紅
“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說,購買商品房的貸款壓力太大。而保障性住房作為一項福利政策,確實能減輕不少負擔。”從事傳媒行業的“90后”劉賀,此前申請了公租房。“房租比周邊小區低很多,如今已經居住了五年。今年,由于工作調動,通勤時間變長,所以,希望能在交通相對方便、配套相對完善的位置申請購買一套保障性住房。”
租購保障性住房作為劉賀的剛需,反映了城市新市民和青年人對住房的迫切需求。
近日,我國迎來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司局負責人介紹,新一輪保障性住房重點針對的是兩類群體:一類是住房有困難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體;另一類是城市需要引進的科技人員、教師、醫護人員等。此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逐步覆蓋其他群體。
“配租+配售”讓更多市民“住有所居”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司局負責人介紹,之所以啟動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是因為此前商品房和保障房的“雙輪驅動”存在“一長一短”的情況。保障性住房建設相對滯后,在住房供給中占比偏低,不能滿足需求,存在短板。特別是在一二線大城市,由于房價高,部分工薪收入群體買不起商品住房。
“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基本思路和目標跟以往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完全不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大旋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與以往兜底式的保障性住房不同,新一輪保障性住房主要解決的是我國目前大中型城市中房價和收入水平不匹配的問題,為普通工薪階層和人才群體提供普惠性的住宅。
在趙大旋看來,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主要利好大中型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家庭,讓這些家庭可以較早地進入住宅市場,大大降低住房負擔,更容易在大城市安居樂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瑞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租和購是城鎮居民解決居住需求的兩種方式。在大城市建設保障房,可以增加大城市住房供應,從根本上緩解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張力,有助于讓工薪階層以及新市民以合理的價格滿足其住房需求,逐步實現居者有其屋。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意味著“購”在住房保障政策框架中的分量加重,大城市住房保障的重心從租賃端向購買端移動。
從推進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城市來看,大城市是率先開展建設相關住房的主力軍。《國務院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大城市率先探索實踐。具備條件的城市,要加快推進,暫不具備條件的要做好政策和項目儲備。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浪費。
趙大旋認為,新一輪配售型保障房為保障房的購買者提供了產權保障,并且這些保障房未來可以進行封閉流轉。首先,年輕家庭可以通過先購買保障房,然后在家庭收入進一步提高后,出售保障房購買商品住房,“先上車后改善”。其次,配售型保障房為商品房市場提供示范。如果商品房開發商的建設標準無法超越保障房,購房者是沒有動機購買商品房的。在有保障房兜底的市場中,開發商必然會不斷提升自身的建設水平。
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逐步完善
“原有的住房保障體系是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為主體。現在將保障性住房建設分為配租型和配售型兩種保障性住房,其中,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保本微利原則配售。”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按照要求,各地要從解決困難工薪人群住房問題入手,根據供給能力,合理確定保障范圍和準入條件,逐步將范圍擴大到整個工薪收入群體。
如何讓新一輪住房保障新政落地,趙大旋認為,關鍵是在建設過程中要弄清楚目標人群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目前,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目標還應該是房價和收入不匹配的大中型城市,在這些城市中,青年人和新市民的需求比較迫切。保障房項目地點的選取既要考慮整體成本可控,又要方便青年人和新市民工作生活。
在王瑞民看來,新一輪住房保障新政落地需要考慮三方面因素,一是需要充分考量并妥善處理好相關主體激勵相容機制的設計,中央和地方、房企和居民各謀其利,保障房建設就會更順暢,速度就會更快。二是區位決定了保障房供應滿足職住平衡的能力。三是規模決定了能覆蓋多少人,也會影響到供求關系,甚至是商品房的供求關系,對房價預期產生深刻影響。
此外,建設好保障性住房,讓居民住得安心、舒心,還要在社區配套、房屋品質等方面不斷完善。
“此前的保障性住房項目位置一般都比較偏遠,通勤時間較長。希望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在項目位置、社區配套、住房品質和物業管理等方面綜合考慮。”劉賀表示。
趙大旋則強調,應系統研究不同類型保障性住房的優缺點,盡快形成規范的、一致性的、切實可行的、具有我國市場特點的住房保障體系。
王瑞民建議,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應與城市更新聯動起來,充分考量大城市保障房建設短期內難以一步到位的現實約束,提升城中村、老舊小區租賃住房品質,并通過“租房券”等靈活的補貼機制實現高效率保障。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配套,提高租住在城中村、老舊小區的租客的獲得感。鼓勵地方政府創新貨幣化租賃補貼方式,探索發放“租房券”,調動市場主體提升租賃品質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