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素材簡短(生態文明作文素材簡短)
作為持續快速進步的發展中人口大國,中國面臨著雙重使命:一方面,必須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另一方面,必須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生活方式。為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戰略支撐作用,推進綠色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守護好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持續艱苦奮斗,我們憑借日益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打造了一批超級工程,它們中有很多發揮出巨大生態環保價值,成為護航美麗中國的大國重器。
水利工程:
書寫綠色傳奇的現代經典
遠山斜陽、彩云飄飄、碧波蕩漾、綠柳依依,這里是位于北京西南郊約50公里處的大興區榆垡鎮左堤路。夏天的傍晚,沿著堤岸的綠蔭漫步,格外愜意,感受從寬闊的水面吹來陣陣清風,閑看雄偉的永定河橋上車水馬龍的繁華,循聲翹望從大興國際機場起降的航班的掠影:好一幅別樣的京華夏日風光圖。其中煙水涳濛、波光粼粼的永定河無疑是圖中最靈動的背景。
就在一個多月前,北京城的“母親河”——永定河,在斷流整整25載后華麗歸來,從京城西北部山區歡快而下,像動人的交響,時而湍急奔涌,時而平緩浩蕩,最終順著故道,沖入一馬平川的京華大地,沿著京城西部、西南部和南部,抵達大興國際機場附近,之后蜿蜒向河北腹地和天津進發。
永定河華麗歸來是中國最新創造的生態奇跡之一,它的背后是一系列鮮為人知的重大水利工程,其中包括被世界銀行專家稱為“具有挑戰性的世界級工程”的萬家寨水利樞紐。它位于黃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龍口河段峽谷內,實現將黃河水引入晉腹地,再通過桑干河為永定河供水,實現“引黃入京”。
上世紀90年代,萬家寨水利樞紐引黃工程開始付諸實施。2002年、2011年,工程南、北干線先后建成通水。2015年,主干線建成,總長超過450公里的線路全部完工。值得一提的是有“世界第一引水隧洞”之稱的南干線7號隧洞,長度約44公里,超英吉利海峽隧道長度;地質條件極其復雜,集聚了當時世界水利工程中的頂尖難題。
2017年6月,向永定河跨流域生態補水啟動,黃河水從萬家寨引黃工程北干線一路長途跋涉,終于與永定河首次實現歷史性“牽手”。為涵養水源,北京此前沿永定河道建成了門城湖、蓮石湖、曉月湖、宛平湖、園博湖水系和南大荒濕地、八號橋濕地等生態節點,徹底改變了沿線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問題。從2019年起,每年春秋兩季都會開展向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的調水作業。今年4月20日,永定河生態補水又如期啟動,水量創歷年同期之最。水頭從官廳水庫奔流而下,歷經22天,穿行170多公里,終于實現北京段全線通水,干涸沙化的河道重現碧波蕩漾的美景。
萬家寨引黃工程助力永定河回歸是中華生態之變的縮影,是有千年治水傳統和經驗的中華民族書寫的當代傳奇。它與“用生命建筑生命工程”的引灤入津工程,“高峽出平湖”的三峽工程,“越淮黃、澤豫冀、潤京津”的南水北調工程等一起,共同演奏出動人的中華生態華彩樂章。
衛星星座:
提高生態治理的太空力量
東經118度35分62秒,北緯34度06分52秒,過火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經118度07分68秒,北緯33度15分91秒,過火面積約5000平方米。2020年6月7日至8日,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中心接連發現江蘇宿遷市有兩處秸稈焚燒火點,分別位于該市湖濱新區祥和社區付湖村、泗洪縣四河鄉潼河村。有關方面根據監測信息,快速鎖定焚燒現場,并對當地有關方面進行了批評警示,要求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確保禁燒秸稈工作取得實效,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在廣袤的陸海空域開展生態環境調查,精準識別并鎖定生態環境違法違規現場,是快速開展環境監測、執法和環保督察的必要前提。衛星遙感監測具有宏觀、快速、定量、準確等特點,具有覆蓋范圍廣、獲取信息量大、便于進行長期動態監測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生態治理最可行、最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和生態環境技術的進步,中國已經建成數個與生態環境有關的衛星星座系統,其中包括環境一號星座、高分星座、風云星座和海洋一號星座,推動環境監測實現從點向面、從靜態向動態、從平面向立體的跨越。
在星座系統中,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當屬由3顆衛星組成的環境一號星座,它拉開了國產自主環境衛星生態環境遙感應用的序幕,標志著中國環境監測進入衛星應用時代。該星座從2002年9月立項到2012年11月完成第三顆星發射,歷時10年打造而成。它裝備了光學、紅外、超光譜和微波多種先進探測載荷,其中多光譜相機空間分辨率為30米,幅寬達720公里,創國際同類幅寬之最,大幅提升了數據獲取能力。近年來,環境一號在大氣環境、水環境遙感應用和環境應急監測方面立下汗馬功勞。比如,在大連溢油、舟曲泥石流、玉樹地震、北方沙塵暴等環境事故應急監測和評估中,環境一號第一時間應急響應,為及時妥善應對,提供了高效、準確的技術和信息支撐。
高分星座是中國航天生態環境遙感的另一大驕傲。從2013年4月至2019年11月,該星座7顆星發射完畢,以此為依托,有關方面開展了大量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應用和研究。比如,通過開展青海天峻露天礦區分類技術研究,實現高海拔脆弱生態環境下露天礦區的地物信息有效提取;以江蘇南京為例,開展基于衛星影像的城市黑臭水體遙感識別;以遼寧大連金州灣為例,完成圍填海信息有效提取,為海岸線監測與保護奠定技術基礎。
6月11日成功發射的海洋一號D星與在軌運行的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了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規劃,將陸續發射包括環境一號兩顆后續星在內的多顆生態環境遙感衛星,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譜段、全天候、全天時生態環境空間觀測方面的優勢,繼續提升中國生態環境定量化和精細化治理水平。
超算中心:
呵護現實生態的虛擬空間
加強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不僅要跳出地球,通過遙感觀測衛星,到外層空間尋找高效的解決方案,而且要通過超級計算,進行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到虛擬空間解決現實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打造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并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已在天津、濟南、長沙等7市分別建成了國家超級計算中心,作為國家戰略性信息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戰略平臺,廣泛用于包括生態環境治理,特別是大氣污染分析預報在內的諸多領域。
霧霾是大氣污染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大區域、多物理過程,涉及化學、生物、陸地與大氣耦合等多種因素。同時,不同區域間的霧霾在某種程度上相互關聯。由于特殊復雜性,長期以來,中國只具備霧霾生成后的監測能力,而沒有準確預報能力。隨著相關監測數據日益豐富,基于監測大數據的統計預報系統逐步建立,但準確性和時效性亟待提高。為此,從2013年底開始,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以曾榮登世界超算500強榜單第一名的“天河一號”為支撐平臺,聯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氣象中心等,啟動中國霧霾監測與數值預報模式系統研究,投入“天河一號”10%至20%的計算資源,經過數年努力,打造出一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自動化實時霧霾預警預報系統,將霧霾預報最高網格精度從50公里左右,大幅提升至3公里以內,將霧霾最長時效預報提升至5天,且相關分析計算僅用2-3小時即可完成。
從2013年實施第一輪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以來,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PM2.5作為主要治理對象的日子已經過去,但二氧化氮和臭氧等污染問題日益凸顯。作為中國和亞太地區的核心城市之一,上海一直致力于持續提高空氣質量,該市生態環境部門加強與上海超算中心合作,大力升級空氣質量集合數值預報系統,借助該中心新一代超算提供的每秒200萬億次的計算能力和足額存儲,大幅提高空氣質量預報準確度和頻率,實現7天至10天的區域空氣質量預報和最長提前15天的空氣污染預報預警能力。
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在大氣污染治理中被賦予更大使命。今年5月,該中心引進國家大氣污染數值預報平臺,并與有關方面召開了推進國家生態環境大數據超算云中心建設專題視頻會議,旨在充分利用該中心科技園EB級存儲與百億億次的超算能力,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國家大氣污染數值預報預警系統為核心,推動生態環境部大數據超算云中心落戶濟南,為生態環境部提供各類高性能計算資源服務。同時,該中心以此為契機形成國家生態環境大數據的聚匯、挖掘和綜合應用的能力,為全國奪取藍天保衛戰新勝利提供更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生態核電:
促進和諧發展的綠色動力
1991年12月15日,浙江省海鹽縣秦山鎮海濱,一場影響深遠的能源革命和生態革命在這里悄然拉開帷幕。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管的第一座核電站開始并網發電,裝機容量雖然只有30萬千瓦,但標志著現代核能開始進入中國以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為主的能源體系。秦山核電站由此成為中國在該領域的第一個大國重器。
與化石燃料發電不同,核能發電既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又不會加重溫室效應。同時,核燃料能量密度比化石燃料高幾百萬倍。據測算,一座4000萬千瓦的核電每年可替代標煤消耗1億噸。核電因此成為中國綠色能源生產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繼秦山核電站之后,中國引進法國、俄羅斯和美國核電技術建成一系列大型核電工程,其中包括大亞灣核電站、田灣核電站、三門峽核電站等。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運行核電機組共47臺,當年全年核電累計發電量超7.14萬億千瓦時;與燃煤發電相比,核能發電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約1.07億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約91萬噸,減少排放氮氧化物約80萬噸。
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第四代核電技術方面,中國高溫氣冷堆和鈉冷快中子增殖堆實驗電站均取得階段性重大成就。就第三代核電技術而言,中國在安全性、成熟性和設備國產化、建設自主化等方面均走在國際前列,形成了知名品牌華龍一號,并取得示范工程項目突破和“出海”突破。5月13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即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內層安全殼整體性試驗圓滿完成,為今年年底如期投產打下了堅實基礎。屆時,綠色能源領域又將誕生一個護航美麗中國的大國重器。
圖片說明:
圖①:“天河三號”百億億次原型機。
新華社記者毛振華攝
圖②:5月12日,永定河北京段實現了2020年全線通水的目標。
本報記者賀勇攝
圖③:“靈鵲星座”遙感衛星模型。
龍巍攝(人民視覺)
圖④:6月11日,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衛星。
新華社發
圖⑤:位于廣東深圳的大亞灣核電基地兩臺機組。
新華社記者李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