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面裙到文化自信、從馬面裙看文化自信作文
央廣網濟南2月23日消息(記者程立龍)2月21日,身穿馬面裙的姚馳行剛剛結束直播帶貨,聲音中透露著疲憊:“從大年初二一直忙到現(xiàn)在,工作就沒有停過,但是一想到馬面裙成了全國‘頂流’,覺得也值了!”
曹縣生產的馬面裙(央廣網發(fā) 王盟攝)
姚馳行是山東曹縣洛如嫣漢服品牌的總經理,除了公司的日常管理,出鏡直播帶貨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產能跟不上”成為姚馳行目前最大的煩惱,“手里馬面裙的訂單太多,上游材料商生產能力有限,根本忙不過來。”
這個新春假期,獨具中國特色的馬面裙賣爆了,用姚馳行的話說,這是“井噴式”的需求爆發(fā),一個賬號的銷量從原來的每日一百多件一直上升到每日的四百多件,是原來的4倍之多。
據了解,馬面裙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服飾,從宋代的旋裙發(fā)展而來,一開始就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的裙裝,因其“上窄下寬”形似古代城墻中的“馬面”而得名。從歷史中“翻紅”的馬面裙,正在迸發(fā)屬于這個時代的光彩。
作為我國漢服生產銷售基地之一的山東曹縣,像姚馳行這樣的漢服生產和銷售廠商有很多。曹縣電商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張冰告訴央廣網記者,曹縣是全國最大的漢服生產銷售基地之一,目前漢服的市場份額超過四分之一。今年春節(jié)前后,曹縣以馬面裙為主的龍年拜年服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3億元。
“每個女人衣櫥里都要有一件馬面裙。”是姚馳行向外界一直傳達的理念。她對記者說,自己喜愛傳統(tǒng)文化,希望中國人在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可以穿上中華民族特色服裝。在她的網店里,各式各樣的馬面裙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和網友見面,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技術的結合相得益彰。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人鐘情于馬面裙?姚馳行分析,中國人講究過新年穿新衣,馬面裙既日常又兼具特色,平凡中又略帶華麗,也許這正是馬面裙春節(jié)出圈的“必殺技”。今年她們設計的馬面裙每周最多有十多個款式上架,可以做到款式常新。此外,當大家穿上馬面裙,也相當于把“緙絲”“織金”“螺鈿”等傳統(tǒng)工藝穿在身上,仿佛和非遺技藝有了一個零距離接觸,是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
曹縣生產的各類漢服(央廣網發(fā) 王盟攝)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服裝學院院長李杰有著類似的看法。除了院長的行政職務,李杰還是中國文化與發(fā)展促進會委員會服飾專委會委員,他說,這次馬面裙的“出圈”離不開我國不斷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時代大背景,馬面裙爆火背后是文化自信,是大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是新時代文化“兩創(chuàng)”創(chuàng)新出彩、水到渠成的結果。
李杰告訴記者,除了背后的文化意義,馬面裙的風靡與其設計獨特、造型優(yōu)美,適合不同場合和年齡段的人穿著的物理特性分不開。馬面裙不僅可以作為節(jié)日禮服,也可以成為工作、逛街日常穿搭的一部分,是傳統(tǒng)服飾和日常生活的有機融合。
類似馬面裙這樣的漢服如何從“火一陣”到“一直火”?李杰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傳統(tǒng)服飾要做好大眾化推廣,注意和大家的平時著裝相結合,實現(xiàn)產品的商業(yè)化運作。在產品設計上,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要抓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神韻。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服飾的生產過程中,要注意產品提質升級,在面料、工藝等方面下功夫,提升產品附加值。
正如李杰提到的,姚馳行說自己的洛如嫣漢服品牌正在不斷提升產品檔次,目前已經有國外客商洽談合作。
曹縣馬面裙3億元銷售額的背后是當地完善的漢服產業(yè)鏈。馬面裙的生產和設計工作,基本上可以在曹縣和周邊完成。在曹縣,漢服從業(yè)者接近10萬人。
此外,不斷完善的電商業(yè)態(tài)也極大助力了曹縣漢服產業(yè)的發(fā)展。張冰說,目前曹縣擁有電商企業(yè)7000余家、網店8.3萬余個。2023年曹縣全年漢服銷售額72.15億元;今年僅一月份,曹縣的漢服網絡銷售額就達到了9.2億元,同比增長68.19%。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