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肺火補肺陰的藥;降肺火補肺陰的藥物有哪些
今天要和大家說上一個病癥,這就是咳嗽。
閑言少敘,我先把一張治療咳嗽的驗方告訴你——
準備麥冬,人參,粳米、半夏、甘草,大棗4枚。將這些藥水煎,取藥汁服用,每日一劑。
大家可能要問,這又是一張什么妙方?
其實,它本化自張仲景《金匱要略》里的麥冬湯,是一張用于治療咳嗽的著名經方。透過它,我們可以找到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引發咳嗽的有效路徑。
說起來,對于咳嗽的原因,我們多會想到林林總總的呼吸系統疾病,比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阻肺、肺纖維化等等。
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我們往往從治肺入手。
其實,這是典型的現代醫學的思維方式。在古代,先賢們可不懂如此多的肺病種類。
他們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總結,又結合中國古老哲學對疾病的啟迪,總結出長期、慢性的咳嗽、痰多,源于體內的一把火。而這火,并不是燒在肺里,而是燒在胃中。
說到這里,有些看官可能不理解了:咳嗽怎么可能和胃有關系?別急,且聽筆者為您慢慢道來——
列位看官,脾,五行屬土;肺,五行屬金。脾土生肺金。如果胃中有火,自然母病及子,形成肺火了。
那么,這胃火又是怎么來的?除了個人體質和飲食作息習慣之外,外感疾病日久傷陰是重要因素。
所以說,有很多的慢性支氣管炎、肺纖維等老肺病患者,隨著病程的延長,往往都有陰虛的現象出現,即所謂口干、咽喉干燥、聲音嘶啞、舌紅少苔、手足心熱等等。
這些都是身體陰津隨著疾病的進程而被耗傷的結果。脾胃主津液的生成。津液耗傷,自然會影響到脾胃,形成為胃陰虛了。
接下來,我們的身體出現了一系列可怕的連鎖反應!胃陰不足,肺陰亦不足。肺肅降的機能在此影響下出現異常,于是出現不停咳嗽。
肺氣有傷,不能疏布津液,所以從前由脾生成的痰濕之邪就會隨氣上犯而咳出來,這就導致患者不停地咳出濁痰和涎沫。
盡管如此,由于肺胃陰虛,患者還會夾雜口干咽燥的癥狀。胃陰不足,患者還會呃逆、食欲下降,口中異味。
這種種癥候,中醫稱之為“肺痿”。
它多見于各種各樣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進展過程中。
盡管現代醫學認為有多種疾病會導致這樣的現象,但是中醫卻只用了“肺胃陰虛”這四個字來進行總結概括和解析。
那這個時候怎么辦呢?祖國傳統醫學主張養肺衛之陰來進行調節。說起來道理很簡單——
且看那麥冬,重用。它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胃、心經,功在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如果說一個人肺胃陰虛,那么麥冬這味藥,就可以給肺胃兩臟下一場及時雨。
這一點,《本草新編》說得好:“麥門冬,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經過幾千年的臨床證明,此言不虛。
有了肺胃之陰的補充還遠遠不夠。要想徹底改善疾病癥狀,我們得補充肺胃之氣。這是恢復兩臟機能的必要手段。
用什么?用人參。此藥性味甘、微苦,平,入脾、肺、心經,功在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可以說,它既能補肺胃之氣,還能補肺胃之陰,在這里功勞很大。
接下來,正如方才所說,胃陰灼傷乃是誘發此類疾病的根源。
那么為了清胃火,我們一方面用到了麥冬,一方面還用到了粳米、大棗和甘草。后三者能干什么?答案是養胃氣、滋胃陰、補脾胃之血。
這三味藥專門針對脾胃來發力治療,幫助我們的培土生金。
最后,我們要把這惱人的主要癥狀整理一下,這就是咳痰、涎多。這個時候怎么辦?我們用了一點半夏。
列位看官,這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肺經,功在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一般來說,要想化痰,我們就找半夏來幫忙。
《藥性論》對它的這一功用總記得很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
列位看官,目及此篇文說至此,您會發現,雖然我們要治咳嗽,但是我們卻幾乎沒用任何一味功專止咳的藥物。
我們一直在培補肺胃之陰。尤其是在滋養胃陰上,下足了功夫。
這就是中醫的特點:絕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將人體各部分視作一個有機的整體,抓住主要矛盾進行治療,而不拘泥于病患的局部。
《金匱要略》里的這張好方,就應了這一點。
當然,此方治療熱證肺痿有效,虛寒致病者切莫應用。
它的主治范圍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結核、慢性肺纖維化、慢性咽喉炎等,主要癥狀就是咽喉干燥、咳嗽不止、痰多、手足心熱、口渴、胃內嘈雜、食欲不振、舌紅苔少等。
列位看官如果想借鑒應用,可以請中醫師辯證指導,隨癥加減,以求最佳之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