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四大板塊區域協調
原標題:把握新部署新內涵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黨的二十大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強調,要“著力促進均衡協調發展,抓實長株潭一體化這個龍頭,完善‘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發展布局,推動四大板塊協調發展,持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區域共興、城鄉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根據各地區的條件,在突出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各地區發展水平的相對平衡,推動形成各地區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深刻把握區域協調發展新要求
關乎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具體國情,從全局和發展規律的高度確立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旨在優化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和國土空間布局,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有效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大舉措。根據不同區域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把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三大指標,應著力圍繞公共教育、基本醫療、就業創業等民生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推進不同區域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水平,聚焦民生短板,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加快形成統籌協調、多管齊下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穩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
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事關黨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根本上體現了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深入理解區域協調發展新內涵
在貫徹落實黨的中心任務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及資源稟賦各異。這不僅帶來了地域產業、協調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問題,還影響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方式。這些都需要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加以解決。為此,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應著眼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不斷完善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統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穩步推進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發展。
在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實施層面,關鍵是要解決好三個重點:重點地區——農村,重點領域——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重點人群——低收入群體,而核心是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在體制機制完善方面,著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等;在政策措施完善方面,著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完善政策兜底救助體系等。通過這些舉措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區域間的協同與合作,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促進經濟均衡增長,為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決策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促進我國生產要素充分流動,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可以充分挖掘我國內需潛力,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確保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形成內外市場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局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促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提高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因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新發展格局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做好有機銜接,贏得發展先機。
深層推動區域協調新舉措
以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為前提。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基于我國國土空間特點,規范區域有序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一方面以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為抓手,把主體功能區戰略細化落實到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層面,堅持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另一方面要在各主體功能區塑造要素自由流動、主體功能規范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進區域開發建設和國土空間保護。如欠發達地區重在建立健全長效幫扶機制,增強內生發展能力;革命老區振興重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生態退化地區重在綜合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重在實現結構性轉型和創新型發展,等等。
以打造新增長極為新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如京津冀協同發展,全力推動河北、天津新的增長極協同發展、一體化發展。如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重點將沿江各省市建設成為我國綠色發展主戰場、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點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點提高本區域配置全球資源要素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如湖南,重點實施長株潭一體化。依據2022年數據,長株潭有近2.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近1700萬人口規模、2萬億GDP的經濟總量,足以成為引領湖南乃至中部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
以培育區域中心城市群為主要形態。推動中心城市群更好輻射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協調聯動發展是區域發展主要形態。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我國城鎮人口總數達到9.2億,其中僅17個千萬人口以上城市人口總數就達到2.63億,接近全國城鎮人口的30%。因此,必須根據產業、人口等要素空間集聚態勢,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區域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既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區域性中心城市群,又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培育中小城市,有序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要素保障。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需增強區域之間基礎設施、產業、政策、人才、技術、資金等各類要素的相互關聯和耦合,實現優勢互補。消除區域行政壁壘,打破單一的行政區劃模式,消除限制市場要素流動性的軟阻隔(如制度、習俗、壁壘等),讓各種市場主體順利實現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循環流轉。
以數字經濟發展為技術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最大的短板是優質要素無法充分流動、共享,難以實現產業現代化轉型與重構。數字經濟強大的黏合力,可以促進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技術、服務和信息得以跨空間交換,能賦予各地區產業更新和跨階段發展的新動能。如在相對落后地區,通過數字技術可以較好實現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協同與快速提升。如在相對發達區域,可以實現城市數字管理、制造業高端化和制造業服務化。如對于老工業基地,可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系統綜合改造,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如在對口支援與對口合作方面,將對口支援與對口合作聚焦于數字經濟領域,則有助于加速后發地區現代化,助力全國區域經濟平衡、充分發展。
(李曉軍,作者系瀏陽市委黨校副校長,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長沙市社科聯分基地特約研究員)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