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戰區實力排名;五大戰區實力排名表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區制度,究竟有多強?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可以單挑一個軍事強國的存在,就連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國,在面對中國一個戰區的壓力時,都恐怕會心驚膽戰。
那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五大戰區究竟是怎么發展至今的?它們各自的實力究竟有多強,成立五大戰區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
今天,本期節目為您講述: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
現今五大戰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戰爭期間。解放戰爭爆發初期,我軍的革命根據地尚未連成一片,為避免各地的解放軍各自為戰的情況,毛主席、朱德于1947年決定按照國家地理實況和戰爭形勢,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軍區”,統籌全國解放軍的軍事行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早成立的軍區是華東軍區,1947年1月21日,華東軍區同華東野戰軍一起成立。第二個成立的軍區是東北人民解放軍成立的東北軍區,誕生于于1948年1月1日。第三個成立的是于1948年2月6日誕生的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后于1949年2月1日改稱為西北軍區。第四個成立的是于1948年5月9日誕生的華北軍區。第五個成立的是1949年5月成立的華中軍區,從1950年1月起改稱為中南軍區。
誕生于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大軍區的軍事管理制度,一直延續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成為了日后新中國軍區、戰區制度的雛形。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共和國歷史上最早的“五大軍區”,對應的恰恰是解放戰爭期間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華北五大野戰軍。
在1949年底劉、鄧大軍進駐大西南不久后,為了做好大西南剿匪與和平解放西藏的下一步準備,中央軍委于1950年2月9日決定新設立“西南軍區”,軍區范圍囊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和西藏等地——西南軍區,成為了共和國初期最后一個成立的一級大軍區。
(解放軍進駐大西南)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六大一級軍區制度迎來了它歷史上的首次改革。這次軍區改革將原先的六大一級軍區整編為了十三大軍區,每個軍區以城市或省份的名字來命名,他們分別是沈陽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和福州軍區。
20世紀60年代,考慮到新的國防形勢,十三大軍區被整合為十一大軍區,其中內蒙古軍區于1967年5月被降為省級軍區,編入;西藏軍區于1968年12月降為省級軍區,編入。
(1969年沈陽軍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區制度迎來了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鄧小平同志在地方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此前十一大軍區制度存在官僚冗雜、指揮不一的弊病,于是在這一年將此前的十一大軍區調整為,并宣布“解放軍將裁軍一百萬”。
新成立的分別為、沈陽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和。這次軍區改革,不僅使部隊迎來了一次“大換血”,為部隊注入了新生的年輕力量,而且還大大節省了國防開支,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開辟了道路。
的歷史從1985年一直延續到了2016年,是共和國歷史上最為長壽的軍區制度。人民子弟兵的颯爽英姿和傳奇故事,已經深深鐫刻入了一代人的腦海。
然而,1990—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深深觸動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美軍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立體化打擊,一體化作戰”的戰略與戰術,讓中國人民解放軍感受到了早日實現國防軍隊現代化的迫切性。想要讓部隊早日實現一體化的精簡指揮作戰,就必須要在現行的軍區制度上再進行一次改革。
隨著技術、社會環境等條件的成熟,2016年,解放軍“”制度迎來了一次華麗的蛻變,成為了現如今我們熟悉的東、西、南、北、中五大戰區。
戰區與軍區,除了名字上的差別外,更重要的是指揮軍隊理念的不同。在過去的軍區時代,統籌軍政,總體上更偏向于對陸軍的管理。
而戰區則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職能規劃,不僅戰區內軍政不同部門各司其職,而且還嚴格區分陸、海、空與火箭軍,從而為人民解放軍不同軍種的專業化和國防整體的現代化開辟了道路。
那么經歷改革,浴火重生的五大戰區究竟有多強?為什么說他們每個單獨拎出來,都是可以單挑一個軍事強國的存在?
首先我們來看東部戰區,東部戰區的前身是南京軍區,其轄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們就會發現東部戰區承擔著拱衛我國經濟重鎮和沿海大門的作用。在海峽兩岸局勢中,東部戰區扮演著尤為關鍵的角色。
陸軍方面,東部戰區下轄著71、72、73三個集團軍。其中,第71集團軍居于我國現存所有集團軍部隊番號之首,其前身是曾由王近山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下轄有6個合成旅,是目前解放軍中信息化和裝甲化普及率位居前列的部隊。
隸屬于東部戰區下的東海艦隊,則裝配有100多艘各種艦艇,海軍力量接近全國海軍力量的一半,艦型為075的廣西艦正是在東海艦隊中服役。
(廣西艦)
空軍方面,東部戰區的力量也堪稱是全國的精銳,赫赫有名的“王海大隊”隸屬于東部戰區空軍空9旅,這支部隊裝配著中國乃至世界空軍中目前最為先進的第五代隱身戰斗機:殲-20。
東部戰區的一大特色,就是戰區內還有兩支網絡戰部隊和一個衛星海上測控部,這在全國其他戰區中絕無僅有,這意味著未來東部戰區將在網絡戰、信息戰和海上偵測等任務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
接下來我們來看南部戰區,南部戰區的前身是廣州軍區和的各一部分,轄區主要包括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云南和貴州。
陸軍方面,南部戰區下轄著第74、75兩個集團軍,兩支部隊各自下轄著6個合成旅,其中第75軍下轄著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特戰部隊:第75旅,因擅長在林地作戰因此被稱之為“叢林虎”。
海軍方面,南部戰區下轄著南海艦隊和我國目前唯二的一支航母編隊:山東艦航母編隊,在應對南海局勢問題時,這兩支艦隊將成為拱衛我國沿海南大門的防衛屏障。
(山東號航母)
空軍方面,南部戰區的一大特色是下轄有號稱“中國空降兵王牌部隊”的空降兵第15軍,這支部隊同樣下轄著一個特種作戰旅,被稱作“雷神突擊隊”。
綜合南部戰區的各項信息來看,我們會發現重視海防和特種作戰是南部戰區的兩大特色。
鄰接南部戰區的西部戰區,前身是由和的各一部分組成,下轄四川、重慶、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是五大戰區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戰區。
西部戰區下轄著76、77兩個集團軍以及直屬于陸軍總部的新疆、西藏軍區部隊,其陸軍人數規模位于全國之首。此外,在76、77兩個集團軍的合成旅中,有諸如合成第40旅、合成第150旅大批裝配有山地摩托車的部隊,體現出西部戰區陸軍重視山地和高原作戰的特點。
在海軍方面,由于西部地區深居內陸,因此并無海軍。
空軍方面,西部戰區的空軍主要由和的兩部分空軍組成。但是,中國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與核試驗基地,均位于西部戰區。時至今日,西部戰區仍發揮著戰略壓艙石的關鍵作用。
因此,西部戰區的特點是陸軍和戰略威懾。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中部戰區,下轄著河北、北京、陜西、河南和湖北,前身是北京、蘭州、廣州、濟南四大軍區整合而成。
陸軍方面,中部戰區下轄著81、82、83三個集團軍,此外還有一支由陸軍總部直屬的北京衛戍區部隊,發揮著拱衛首都的作用。其中,82集團軍的前身是朝鮮戰爭中號稱是“萬歲軍”的第38軍,曾由開國中將梁興初指揮。第82集團軍下轄著7個合成旅,是目前解放軍所有集團軍中合成旅規模最多的部隊。
海軍方面,中部戰區雖然部分地區沿海,但沒有隸屬于戰區的海軍,其境內設有指揮海軍的部分機關,也有部分用于備戰的海軍艦艇。
空軍方面,中部戰區空軍直接指揮一個信息通信旅,另外中部戰區空軍設有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這兩個重要的機關單位。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此外,中部戰區設有61786這一支信息作戰部隊,主要業務是在信號情報方面,在未來的情報作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援部隊。
因此,中部戰區的特點是首都安全和情報作戰。
最后我們來看北部戰區,北部戰區轄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和山東,其前身是沈陽軍區的全部,和的各一部分整合而成。
陸軍方面,北部戰區下轄有78、79和80三個集團軍,其中第80集團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參與過魯南、孟良崮、開封和淮海各大戰役,是一支具有能打勝仗優良傳統的部隊。
海軍方面,北部戰區下轄北海艦隊和遼寧艦航母編隊,是全國戰區中最早一個具有航母編隊的戰區,承擔著拱衛京師環渤海大門的重要任務。
(遼寧號航母)
空軍方面,北部戰區下轄著有著“先鋒大隊”之稱的空1旅,在全國空軍旅番號中位居首位,這一支空軍旅裝配著我國現今最先進的戰機殲-20。
此外,北部戰區下轄額濟納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一衛星發射中心是共和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衛星發射中心,1960年這里成功發射了共和國歷史上的首枚地對地導彈。2005年前,中國有近一半的人造衛星都在這里發射。
(殲-20)
因此,北部戰區的特點是空軍和海防。
縱觀中國的五大戰區,每一個戰區的部隊現代化建設都在朝“指揮一體化、打擊立體化”的方向邁進,無論是戰區內的部隊人員規模,還是裝配的武器先進程度,在世界上單獨拎出來都能算是一個比肩地域性軍事強國的存在。
如果考慮到每個戰區都還配備有至少1個火箭軍基地,那么解放軍單獨一個戰區就可以消滅一個中小型國家不是沒有可能。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部隊)
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軍事強國,離不開每一位中國人民的努力。相信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必將愈發強大,成為保障人民幸福與國家安全的堅實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