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論聯合政府;在黨的七大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的是誰?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當這熟悉的旋律在耳畔響起時,人們不禁回憶起鐵道游擊隊中的這樣一個情節:游擊隊接受了一項艱巨的政治任務,護送胡服同志穿越敵人的封鎖線。
這位胡服同志就是一路歷經艱難險阻前往延安參與籌備七大的劉少奇。1942年12月30日,經過九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穿越103道敵人的封鎖線,劉少奇終于安全到達目的地延安。
自1939年中央明確要求各地代表選出待命不久,全國各地的代表就按照中央的指示,日夜兼程向延安進發。他們克服交通不便、穿越敵人封鎖線區、路途遙遠、環境險惡等種種困難,有的同劉少奇一樣,由八路軍、游擊隊、地下黨一程復一程接力護送;有的化妝成商人、小販等,一步一步艱難跋涉;有的繞道穿越7個省,歷時15個月,徒步行程1萬余里。毛澤東在延安專門接見了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代表。他風趣地說:“你們過了長江,又過了黃河,過了津浦路,又過了隴海路,還翻過了太行山。中國有名的河流、山川、鐵路,都讓你們走過來了!我們過去叫長征,你們呢,也是長征,人數少一點,是小長征。”
1945年4月23日,陽光明媚,春風和煦。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補代表懷著無比喜悅與激動的心情、肩負著全國121萬黨員的重托,充滿信心地走進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他們平均年齡只有36.5歲,年齡最大的69歲,最小的23歲。他們中有軍事家、革命家及各地區各級黨政軍領導,還有來自基層的戰斗英雄、勞動模范和國統區的地下工作者。
這一天,中央大禮堂格外莊嚴肅穆。主席臺上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巨幅畫像,六面鮮紅的分掛兩側,會場后面掛著毛澤東題寫的“同心同德”,靠墻邊的“V”字形旗座中插著24面,象征著24年的奮斗歷程。在主席臺的正上方,懸掛著一條引人注目的橫幅:“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
在熱烈的掌聲中,毛澤東以《之命運》為七大開篇:“我們這個大會有什么重要意義呢?我們應該講,我們這次大會是關系全中國四億五千萬人民命運的一次大會。中國之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有人已經寫了書的;我們這個大會是代表另一種中國之命運,我們也要寫一本書出來。”“我們應當用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運,反對另外一種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運。”
毛澤東所說的書是指蔣介石署名出版的《中國之命運》。毛澤東在此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中國規劃的“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
第二天,毛澤東向大會作政治報告,他沒有照讀會議報告,而是將《論聯合政府》的書面報告發給大家,僅就其中的路線問題、政策問題和黨內的幾個問題做了口頭報告。這個報告也是經過反復征求意見、多次修改才定稿的。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報告中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這就是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黨的“三大作風”。
黨的七大明確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之后,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毛澤東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等為副主席。這就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這次大會歷時50天,成為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中會期最長的一次。期間大會與小會穿插進行,民主氣氛十分濃厚。朱德、劉少奇、周恩來、林伯渠等都在會上作了報告和講話。許多代表紛紛要求發言,也有的代表反映討論的時間不夠,所以主席團決定延長大會時間。就這樣,從春末到盛夏,黨的七大跨越了兩個季節。
黨的七大最重要的歷史貢獻是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5月14日,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以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
毛澤東那篇家喻戶曉的《愚公移山》是這次大會的閉幕詞,他這樣評價這次會議:“我們開了一次很好的會議。這是一次團結的大會,一次勝利的大會。”黨的七大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了史冊,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梁營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機關黨委副書記
編審專家:
武市紅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 研究員
張秀娟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信息資料館副館長 研究館員
梁 營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機關黨委副書記
編輯:王亭雅
主編:陳曦 姜黎 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