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叢書-爭做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叢書有本事篇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發出號召:要適應強軍目標要求,把握新形勢下鑄魂育人的特點和規律,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稜幾觥八挠小毙乱淮锩娙藚矔罚ㄩL征出版社)的編作者們認真遵循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握“站立點高、針對性強、內容上新、語言上活”的總體要求,緊扣部隊建設發展實際和青年官兵活思想,把“四有”要求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成為基層官兵易于掌握、內化的人生準則和價值追求。
構思立意:思路來自領悟
“要想寫得好,先得讀得好。”作家們把習主席《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關于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重要論述摘編》《關于青年和共青團工作重要指示摘編》作為案頭書,手不釋卷地讀。越讀心里越亮堂,越讀思路越清晰。
王宏甲、徐貴祥、徐劍、馮紫英幾位作家在學習領會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上先行一步。青年軍旅作家劉標玖、陳可非、喻華剛、李茂增、魏遠峰,集中學習,熱烈討論,互促共進。
新形勢下培養什么樣的革命軍人?怎樣培養新一代革命軍人?“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具有怎樣的內在統一?大家在學習中深入理解領悟“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成長成才的規律。一套50多萬字的叢書能否承載起大時代賦予的使命,能否勝任領導的囑托和青年官兵的期待,為托舉強軍夢貢獻一份力量?沉甸甸的擔子讓這些軍旅作家感受到了責任和壓力,也激起了他們迎接挑戰、超越自我的激情和斗志。
在拇指生活、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如何寫出一本讓青年官兵拿起就不愿放下的好書,作家們在一起經過一次次思想碰撞、一場場頭腦風暴,鼓足了信心,攢足了干勁。
領悟得有多深,下筆就多有神。夜以繼日、挑燈夜戰雖然成為大家的生活常態,但爬格子不再是一種痛苦和折磨,洋溢在心頭的是攻克一座座難關換來的愉悅。
以人為本:筆墨聚焦青年
書是寫給青年官兵看的,寫書的人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自說自話。作家們統一了這樣的思想:要始終關注讀者特點,從青年官兵的視角反觀、主導創作。
時代化閱讀習慣。沒有大塊學習時間,慣于碎片化閱讀,對長篇大論避之猶恐不及;信息獲取渠道多元,人人都是小喇叭,對板著面孔說教心生抵觸……作家們用青年閱讀習慣倒逼寫作習慣。有的要求自己,每個段落不超過300字,寫短句子、金句子;有的力求把靜態的文字寫得“活蹦亂跳”,呈現動態的畫面感,讓讀書變得更輕松愉快。
青年化語言風格。網言網語、兵言兵語,接地氣、青年味,這些高頻詞遍布字里行間。沒有微博的及時開通互粉,不常上微信的每天都在網上泡一會兒。大家還萌發全書版式插配漫畫的想法。先后征集到千余幅特色漫畫。93523部隊政治處安排8名戰士集體繪制了《好兵藏于細節處》,第1、第20、第54集團軍以及武警湖北省總隊紛紛組織官兵創作投稿。這些帶有駐訓地泥土芬芳、打靶場硝煙味的漫畫,與作家口語化的語言風格相得益彰。
質樸化裝幀設計?!按蟛款^”不便于攜帶閱讀,后來調整為小開本、每冊15萬字左右。4個分冊的封面導語也是字斟句酌最后敲定。
內容為王:用溫度詮釋深度
新興媒體勃發的時代,紙質書籍要想引人入勝,必須有貨真價實的內容。
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是讀者的敏感點。在確定框架結構、分解討論話題時,都把官兵關注的熱點焦點作為創作的著手處、用力點?!办`魂是不是可有可無?”“科學理論,越走近越愛你”“戰爭離我們很近,我們離打贏有多遠?”“有血性,但血性是否滿格?”“‘絆腳石’如何成為‘墊腳石’”……咬住問題下筆,才不會天馬行空、做無用功。
精心設置話題。既不搞成理論讀本或單純闡釋,也避免搞成一般性的“心靈雞湯”。對官兵思想認識層面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采取談心、拉家常的方式撥云見日。“個人夢怎樣融入強軍夢”“會來事是不是真本事”“哥們義氣是血性嗎”“做老實人會不會總吃虧”等話題,在書中都得到掏心窩般的回復。
講好強軍故事。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經典故事都有涉及,但更注重講中國的、當下的、軍隊青年的。既有全國全軍聞名的大典型,又有官兵身邊喜聞樂見的青春故事。同時,適當嵌入了一些有警醒意義的反面典型,增加了敘事說理的張力。
精益求精:好作風煉就好文字
作家們堅持開門搞創作、深入基層找靈感,在調查研究上下苦功夫、笨功夫,與機關干部、連隊官兵、院校學員談心、溝通。反復翻閱《解放軍報》和各軍兵種報刊合訂本,調看“百名好班長頒獎”“中國夢·強軍夢·我的夢全軍主題團日活動”錄像,對“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愛軍精武標兵”“學習成才標兵”等青年官兵事跡都做到熟記在心、隨取隨用。
不搞概略瞄準,事事求見底。寫到某位先進典型時,作家沒有沿用照抄,而是通過電話找到其本人核對情況。在講述雷鋒故事時,沒有重述盡人皆知的情節,而是挖掘出雷鋒寧可得罪好朋友也要堅持原則的細節,讓眼前一亮的讀者強化了對實事求是、純潔黨性的認知。
勇于突破超越,不囿于自我。創作團隊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聞過則喜,沒有文人相輕。對官兵審讀初稿時提出的修改建議逐條分析,合理吸納。
書香做伴好成長。這套集眾人心智的《叢書》推出后,受到基層官兵的喜愛與歡迎。團中央機關的同志建議向與軍隊英模單位共建共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00所地方大學贈閱,在網上連載,讓更多的青年與這套叢書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