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的成了扶貧對象,扶貧成功的根本原因
“讓群眾不再是脫貧攻堅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和受益者。”8月18日,在普洱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西盟專場)現場,西盟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縣委縣直機關工委書記、縣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邵建波向記者介紹到:西盟縣通過創造性地在村民小組中成立“脫貧工作委員會”,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破解西盟縣素質型貧困的難題。
邵建波介紹,“脫貧工作委員會”是通過提升“組織化”程度,創設利益聯結機制,破解基層組織體系不夠有力和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理論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將扶貧對象轉化為扶貧力量。
在組織設置上,“村民小組脫貧工作委員會”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由村民選舉產生,包括主任、生產、生活、宣傳、治安等委員,脫委會成員劃片包戶,每人負責聯系10至20戶農戶,構建起以黨組織為引領,脫貧工作委員會為載體,黨員(委員)“一幫一帶”活動為抓手的組織體系。
在履行職責上,脫貧工作委員會委員一方面組織發動群眾推動產業發展、組織外出務工、調解鄰里糾紛、整治環境衛生、宣傳惠民政策等。另外一方面,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結成幫帶對子,發揮委員的模范帶頭作用,讓所有農戶都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聯系起來,讓群眾不再是脫貧攻堅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和受益者,調動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積極性,全面加強了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在運行機制上,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制定“早干早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政策導向,轉變資源分配方式,為貧困戶設置環境清潔、道路維護等綜合服務崗位,把直接的國家扶持資金轉化為間接的政策推動,讓貧困戶通過勞動獲得有尊嚴、可持續的收入。建立獎懲約束機制,不斷強化約束和管理,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
邵建波介紹,在“脫貧工作委員會”的幫助下,曾經酗酒斗毆的青年變成致富的“領頭雁”;曾經好吃懶做的夫妻辛勤勞作奔小康……西盟縣千千萬萬的貧困群眾成為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
(勐梭鎮班母村村民 二妹)
勐梭鎮班母村的二妹,從一名認不清發展方向的打工妹,到率先在全縣認養150群中華蜂的領頭人,從家庭生活舉步維艱到年收入5萬元的致富能手,從一名自卑內向的拉祜姑娘歷練成為脫貧工作委員會的“宣傳委員”,并成長為預備黨員,二妹說,她現在是有自尊的活著,這句話深深的激勵著我們廣大扶貧干部,也感染和激勵了一大批貧困群眾;力所鄉南亢村富倮一組貧困戶扎丕夫婦,因“整天在家酗酒、不參加集體勞動”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檢討并按村規民約繳納罰金,讓廣大群眾看到了制度在動真格,自覺接受、主動約束的氛圍不斷形成。
在西盟,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設立“脫委會”的創新做法將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村民小組,打通了基層黨建末梢,將扶貧對象變為扶貧力量,在西盟村村寨寨建起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艾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