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新規劃十三五—國家最新規劃十三五規劃綱要
最近一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我認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抉擇,是“兩步走”戰略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2021年我們將開啟新征程,按照黨的十九大的戰略安排,從2020年到2050年分成兩個階段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是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使命,我認為我們可以把構建新發展格局看得更大一點,在未來的十到三十年,中國經濟都會采取這樣的方針。
今天的講座分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先對“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做一個研判,包括兩小部分。一是通過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國際問題的介紹,分析“十四五”及更長時間內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對經濟增長的前景做個簡單的描繪;二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的四個決定力量。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要想實現經濟長期平穩向好發展,要把握幾個關鍵點,關鍵的事情做好了,就能順暢完成“十四五”的目標任務。“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非常重要。第二大部分講構筑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和內涵,包括四點內容。一是構筑新發展格局的意義;二是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關系;三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五個重點;四是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的幾點建議。
一、“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十四五”的開頭是以“十三五”為基礎的。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國內經濟已基本穩定,二季度實現了3.2%的正增長,三季度的數據預計在4%至5%之間。我認為隨著發展,中國經濟肯定會有一個明顯回升的過程,特別是到了2021年一季度,恢復性增長、補償性增長會非常強勁,經濟會有一個大的反彈。當然,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如果在今年控制住疫情,明年應該也會有一個較大的反彈。所以2021年全球經濟有可能出現全面反彈,這個反彈是與2020年全球經濟普遍衰退對應的。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和世界經濟總體形勢不好,我們2020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是負的6.8%。由于這個基數比較低,2021年我們會進入一個恢復期,再加上政策刺激釋放,預計“十四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以達到7%左右。一季度可能超過12%、13%,甚至在極端情況下有可能達到15%左右的增長。但這并不表示中國經濟又回到了高增長時期,因為我們2020年一季度的增長率是負6.8%,2021年第一季度假設增長率是12%到13%的話,兩年平均下來不到6%,并不是很高。2021年二季度的增長速度,我們預計在7% 左右,到了第三、第四季度,就會恢復到2018年、2019年的常態,大概5%左右。
有些專家認為,現在中國的經濟形勢很好,投資反彈,工業增長也很快。數據顯示,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發電量同比增長7.7%、6.8%。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5%,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出口連續三個月增長強勁,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國家還深陷在疫情的影響中,生產能力跟不上。此外,最近人民幣升值很快,按理說是抑制出口的,為什么我國的出口還這么好?這說明現在國際經濟在衰退,它們的缺口是硬缺口,而且缺的很大,我國正好能補上,所以即使人民幣升值了我們的出口也比較強勁。但是這是在疫情之中別的國家都沒有競爭力的情況下才突顯出我們的競爭力優勢。因此我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是比較平穩的,并且主要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速度上不可能出現加速上升的情況,最多是在疫情結束之后出現一個反彈。這是我的一個基本觀點,原因是我們現在面臨著長期、短期,內部、外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交織,使我們還處在一個下行的趨勢之中,這種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供給問題,創新能力不足。工業特別是制造業處在全面報酬遞減過程中。報酬遞減即企業回報率、利潤率下降。如果不通過新經濟、新技術改造,繼續大幅度提高新經濟的比重,把舊動能換成新動能,形成報酬遞增的態勢,中國經濟下行可能會持續,甚至出現一段時間的加速。
什么叫報酬遞減?我們用一個指標來衡量,即收益(利潤)增長速度和產出(宏觀上指GDP,微觀上即企業的銷售收入)增長速度之間的比值。只要利潤增長速度大于銷售收入或其他產出的增長速度,就是報酬遞增,如果是1:1,就是報酬穩定,小于1就是報酬遞減。依照這個指標,我們一共計算了19年、35個行業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現在我們的制造業、工業非常困難。
2002年—2011年,利潤增速與銷售收入增速之比是1.19%,屬于報酬遞增。2012年—2018年,利潤增速與銷售收入增速之比從1.19%降到0.35%,如此巨大的變化說明我們的經濟出現了脫實向虛的問題。為什么企業困難、成本上升?就是因為報酬發生了重要變化,出現了報酬遞減的規律。怎么改變遞減?要靠長期變量,包括制度、體制的變化、技術創新等。通過這些變化帶動經濟增長,使其出現遞增的趨勢,這樣就抵消了報酬遞減,形成一個新的S型曲線。
通過統計對35個工業行業在2002年—2011年、2012年—2018年兩個時間段的報酬遞增、遞減情況我們發現:將兩個時段都包括進去,一共有27個行業出現過明顯的報酬遞減,8個行業屬于穩定或遞增。這8個行業中有4個與技術進步有關,包括醫藥、食品、電子通訊、儀器儀表,這是中國技術進步比較快的行業。其他像鋼鐵、石化,包括電力行業是趨于報酬穩定和遞增的。這是因為此類行業一般由政府壟斷。除了4個技術進步較快和壟斷的行業,其他行業都處在報酬遞減之中。這反映了我們在供給方面的問題,即創新能力不足。
二是需求問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求結構要不斷升級,釋放動能,就是新的消費增長點。一個中期周期(10年)一定有一個新的消費熱點形成,現在盡管有很多消費的新業態,但還沒有形成新熱點。目前旅游比較熱,但它沒法像上一輪周期的住房和汽車一樣主導消費熱點的形成。包括信息方面的消費、服務上的消費,雖然發展速度很快,比重提高迅速,但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還在醞釀之中,內需潛力非常大,但是還沒有爆發出來。
三是循環問題和結構問題。過去講結構問題主要講要平衡、均衡,但現在強調的是經濟循環的效率,即經濟循環的暢通。所謂均衡、協調就是循環暢通,一體化程度高。這樣的經濟才有效率和質量,有活力和創新動力。城市有交通擁堵,經濟也是一樣。錢到金融體系里轉來轉去,出來以后成本上升,以很高的利率貸給民營、社會企業,這就是堵塞問題。循環問題也是導致結構問題的根本原因。結構問題都是長期累計下來的,就是因為有很多堵點、瘀點。好比50歲以后很多人有三高,三高的一大特點是血管里面有斑塊,血流不暢就容易出現心血管病,只有要把它疏通了,身體才能健康,人才能長壽。經濟也是這樣。
四是體制機制性障礙。這是造成堵塞的根本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它作為構筑新發展格局的一個動力機制。解決體制機制問題是在“十四五”期間構筑新發展格局的重點。
以上四個大問題阻礙著我們巨大消費潛力的發揮,以及創新能力的提高。我預計整個“十四五”時期,經濟增長速度大概在5%左右,比“十三五”要低一點。但是這不要緊,為什么?因為世界經濟總體是放慢的趨勢。
作者:王小廣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王小廣:“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及新發展格局》
點擊“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