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第4屆四有革命軍人閉幕式歌曲-新時代四有革命軍人歌曲
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0年第7期
鐵血榮光,別樣青春
——記陸軍第二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
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 陸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
統籌/本刊記者 劉善偉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人民軍隊展現了值得信賴的強大力量。他們以無畏的勇氣、科學的嚴謹,再一次彰顯了人民軍隊始終如一的愛國主義精神,震撼著國人,感染著每一位同胞。
精神的力量不僅表現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也展現在軍人的日常訓練與成長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理想信念在全軍牢固立起來”,“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
日前,陸軍第二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揭曉。譚斌、楊建松、尼都塔生、巴興、顏鵬志、馬和帕麗(女)、劉茂、郝衛堅、韓.禮、朱武龍等10名同志獲此殊榮。
他們理想信念堅定、對黨絕對忠誠,矢志備戰打贏、苦練勝戰本領,自覺擔當作為、勇于攻堅克難,心系家國、甘于犧牲奉獻。他們是在習近平強軍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時代先鋒,是在改革強軍偉大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標兵模范,是陸軍近百萬官兵的杰出代表。
本期《中國青年》全面展現陸軍第二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風采,記錄他們別樣的鐵血青春——奮斗與責任、拼搏與汗水、奉獻與付出交織的成長,深入感受在歲月靜好背后那些默默負重前行的人。
尼都塔生:策馬西風,揚鞭追夢
@文/本刊實習記者 宿云燕
通訊員 孫利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在詩中這么描述騎兵沖鋒的颯爽英姿。
“15歲時,電視里正在熱播《士兵突擊》,在那個年紀里我們經常追著軍綠色卡車在后面高喊許三多的名字,那時的我只是覺得軍人敢于接受困苦挑戰,到如今,許三多的精神也一直影響著我。”西部戰區陸軍某旅玉樹獨立騎兵連連長、27歲的尼都塔生在面對《中國青年》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不是我選擇了它,而是它接受了我
15歲時,尼都塔生如同身邊的孩子一樣,正在看著電視上播放的不拋棄不放棄的許三多。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說許三多的這句話影響了他的一生。兒時的尼都塔生有一個英雄夢。他渴望像舅舅那樣當警察抓壞人,他崇敬為保護藏羚羊而犧牲的索南達杰,看過《士兵突擊》等電視劇后,決心要參軍入伍保家國。
2008年,原昆明陸軍學院民族中學首次在玉樹招收藏族學生。尼都塔生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是一個早上,那時他還不知道要去當兵。
中考后的一天早上,尼都塔生的母親告訴他接到了去體檢的通知,他嘀咕道:“上高中為什么要體檢?”母親告訴他是征兵體檢。那時,尼都塔生才知道,如果考中這所學校便會參軍入伍。
尼都塔生從小就向往軍營生活,自己初中畢業后能到軍校去讀高中,自然是格外稱心,便興致頗高地體檢、面試,最終在玉樹當地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陸軍學院民族中學。
尼都塔生在學習理論
這之前,尼都塔生除了玉樹,只去過西寧。昆明是怎樣的城市?民族中學是一所什么樣的學校?他一無所知。“只知道我可能成為我們家族第一個解放軍戰士。”《中國青年》記者在跟尼都塔生的交流中,還能感受到他年少時對部隊的那種向往之情。
15歲的藏族少年就此告別青藏高原,踏上云貴高原。“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還是一家人一起看的,閉幕式的時候我已到了昆明火車站。”彼時的尼都塔生還不知道自己入伍后會面臨怎樣的困難,到軍隊以后他才發現軍校的生活和普通的中學完全不同:既有繁重的學業,還要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民族中學是準軍事化管理,高中三年沒有寒暑假。“報到第一天,放下行李就是軍姿訓練,高中生訓練和軍校干部學員訓練標準一樣,要一起參加閱兵和表演。”
曾被中央軍委授予“忠誠使命的模范軍官”榮譽稱號的藏族干部江勇西繞,是尼都塔生同一個中隊的學長。江勇西繞幾次回校作報告,尼都塔生一次都沒缺席,“就想當一個像他那樣的兵”。
高中期間,尼都塔生表現優異,一直擔任學員模擬連骨干。“步兵就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兵。”他憶及在陸軍學院讀書時的座右銘,“其實我不是一個有天賦的人,但是我會刻苦地訓練,不辜負自己,也不辜負家人的期望。”
傳承紅色家風矢志愛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新年賀詞中說:“我們為共和國70年的輝煌成就喝彩,被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震撼。愛國主義情感讓我們熱淚盈眶,愛國主義精神構筑起民族的脊梁。”27歲的尼都塔生,正是愛國主義的民族脊梁中的一員。
尼都塔生雖然是家族中第一個解放軍戰士,但全家都是黨員,所以他自幼便認為男子漢不去當警察就應該當軍人。尼都塔生在15歲時進入昆明陸軍學院民族中學,高中畢業時,趕上軍校政策有所調整,他也可以報考地方院校。
2011年6月,高考過后,尼都塔生面臨人生抉擇:成績優秀的他被推薦保送的學校中有浙江大學,“對我來說,浙江大學不僅遙遠,也可能開啟另一段征途,我身邊有一小部分同學選擇了去名校。但我沒有猶豫,我感覺我就是為讀軍校才離開家鄉,我還要穿軍裝,便報考了軍校。”最終,尼都塔生考入了原昆明陸軍學院,攻讀步兵指揮專業。
談到人生選擇,尼都塔生給記者看了一段視頻。視頻里,他和戰友擠在運送馬料的三輪車上,在草原上一路顛簸,有人吼著歌,他咧嘴笑著。
在字幕中,尼都塔生寫道:“雖然辛苦,但還是會選擇滾燙的人生。”
軍校畢業時,面臨工作的尼都塔生又作出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個選擇,他對《中國青年》記者說:“其實當時有很多可以留在大城市的選擇,但我想國家花了這么大力氣培養我們這些少數民族干部,如果我們回到少數民族地區,便更能發揮少數民族干部的優勢。”事實上,與尼都塔生同一批進入軍校的同學,也多數選擇了族地區。
尼都塔生以優秀的畢業成績回到青海,成為了一名騎兵。
尼都塔生帶領騎兵連宣誓
初接觸騎馬時,他便遇到了難題,“說實話,騎馬對我來說很陌生,雖說我從小生長在牧區,但離開家鄉已經七年了,高中三年,本科四年,七年里回家天數不到100天。第一次騎馬,我心想騎馬有什么難的,就騎到了馬背上,可不到兩分鐘那馬就把我摔在地上了,摔得很重,臉朝地,嘴里鼻子里都是血。老連長過來給我講騎兵的歷史,講騎兵在一些特殊環境下執行任務具備的優勢,我這才反應過來,確確實實騎兵還真不是簡簡單單的騎馬而已。后來我逐漸了解了騎兵連的歷史,更加感受到騎兵連榮譽厚重,也更有了敬畏感。”在尼都塔生生動的講述過程中,看得出他不畏艱難困苦的拼搏精神。
馬背上作戰,在馬背下面指揮
對尼都塔生來說,從步兵到騎兵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軍校里基本沒有相關課程,尼都塔生到騎兵連之前對騎兵也是了解甚微,從訓練組織到指揮作戰都不太清楚,只有靠自身努力。尼都塔生說:“我剛進入騎兵連的時候已是第七年的老兵了,我不斷告誡自己,跟新兵一塊訓練,可不能比新兵差,所以對自己要求更高。新同志剛入伍,才半年不到時間,跟我一塊騎馬,有些同志可能有畏難情緒,怕苦怕累,但我不能表現出來畏難情緒,我已經是個老兵,唯有自己多練。我不算那種天賦型選手,騎馬盡管非常困難,但還是把規定的訓練完成了。”
尼都塔生在草原上指導騎兵練習打靶
尼都塔生所在的連隊,1999年被中央軍委授予“高原民族團結模范連”稱號,連隊歷史上一直都做得很出色,尼都塔生負責連隊以后,事無巨細他都不遺余力、想方設法把各項工作做好,定點幫扶兩戶牧民更是堅持了十幾年,2016年又增加了一戶,每次開展扶貧,尼都塔生都是親力親為。
尼都塔生告訴《中國青年》記者,1月份來北京領獎前一天還專門去拜訪了老鄉,“我們每周都堅持去拜訪老鄉。”當記者問及印象最深刻的幫扶對象時,尼都塔生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反倒是在幫扶過程中自身大有收獲。
尼都塔生和愛人在2016年資助過貧困的姐弟倆,他們父親去世了,母親因為精神抑郁生活不能自理。“資助兩個學生,其實就是盡自己所能幫他們支付學費,經常去看看他們,買點書買點本,再給他們帶上吃穿用的。”姐姐小學升初中考了全縣第一,她拿成績單開心地跑去找尼都塔生時,孩子眼神里面那種堅強、陽光、自信感染到了尼都塔生夫婦。他說,在幫助這兩個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收獲的比付出的更多,“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其實不是說去幫助別人,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而且還是員,對我們來說這就是應該做的一件分內事,通過扶貧,我也獲取心靈的教育。”
如何理解“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尼都塔生:部隊把我從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偏遠小鎮里的普通孩子,培養成一名革命軍人,我感覺從三觀建立到所有行為養成,包括處事的一些方式方法,全是部隊教給我的,所以我感覺部隊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如今我所在的騎兵部隊,歷史非常厚重,在我的人生每一步,部隊對我的教育都至關重要,讓我在面臨每一個選擇、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踩到點子上。
奮斗的青春才不留遺憾。我感覺每天都很充實。生活在老家的一些同學,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比起我們肯定要輕松得多。但是想想自己付出和得到的,我還是覺得自己收獲很多,學會了過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畢竟人是需要有理想的,光想著過舒服的日子,我可能還不適合,那樣的日子會讓我覺得空虛。
監制: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