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改后的軍旅營編制—軍改后的軍旅營編制與軍銜關系
眾所周知,軍改后解放軍部隊將”軍師團營“四級編制改成”軍旅營“三級編制,相信一定有人會問,軍改后的解放軍部隊編制與軍改前有什么不同?
集團軍編制是解放軍部隊的最高編制,相對于民國時期間一個集團軍下轄三個軍,現在的解放軍部隊的一個集團軍其實只是一個步兵軍(3個步兵師),同時配合若干個旅級編制的特殊兵種(比如:炮兵,坦克,防空等)。用軍改后觀念來看,集團軍編制其實就是合成軍。
3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1個炮兵師、1個防空旅、1個工程旅、1個通信旅、1個防化旅、1個電子對抗旅、1個陸軍航空旅,1個特戰旅
軍改前的集團軍的各輔助兵種統一管理,戰時進行配置組建戰斗部隊,各輔助兵種戰時會下放到各個步兵師。
坦克師與炮兵師集中使用是軍改前部隊的一大特性,炮兵師大量火炮集中使用形成區域性飽和轟炸,然后坦克師的坦克集群進行集團沖鋒突破,步兵師隨后跟進進行分割包圍。
3個步兵團,1個坦克團、1個炮兵團、1個高射炮團、1個工程團,1個通信團、1個防化團,1個運輸團
步兵師雖然是步兵為主,但是建制內也有坦克,炮兵,工兵,通信,運輸兵等多個兵種融合,步兵師可以理解成合成師。
步兵師軍事行動會以步兵團為基礎,然后給步兵團配置坦克,炮兵,工兵,運輸兵等輔助兵種組建臨時作戰編制,這一種作戰編制通常稱之為支隊或者混成旅。
3個步兵營,1個炮兵連,1個工兵連,1個運輸連
步兵團戰時會將團部直屬炮兵連,工兵連,運輸連加強給主攻方向上的步兵營,這種臨時組建的建制通常稱為加強營。
3個步兵連,1個連
軍改前的步兵營就是純步兵營,連通常稱為機炮連,因為重等武器相對較重,如果把重等武器編入步兵連,會拖慢步兵連的行軍速度。
2個重型合成營,2個中型合成營,2個輕型合成營,1個陸航旅、1個炮兵旅、1個防空旅,1個工化旅,1個勤務支援旅,1個特戰旅
軍改后集團軍建制內取消了炮兵師與坦克師,將炮兵與坦克分散到各個合成旅建制,將炮兵與坦克分開主要防止大規模的炮兵與坦克集中很容易受到對方轟炸。
4個合成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1個偵察營、作戰支援營、后勤保障營、
合成旅其實就是步兵師戰時組建的混成旅編制,合成旅只是步兵師臨時組建的作戰單位常態化。
3個步兵連,2個坦克連,1個炮兵連,1個作戰支援連,1個后勤保障連
合成營其實就是步兵團戰時組建的加強營編制,合成營常態化更利于各作戰單位之間的相互協調,能夠做到快速反應。
軍改最大的變化是放棄了炮兵師與坦克師編制,普遍認為炮兵師與坦克師太過集中容易被對方集中火力打擊,所以分散配置。但是如果能夠掌握制空權,同時能對對方火力進行壓制,那么炮兵師與坦克師的作用就會明顯。
從俄烏戰場上來看,俄軍使用營級戰斗隊進行進攻,放棄了傳統的炮火覆蓋然后坦克集群沖鋒突破的戰術,營級戰斗隊的攻擊力與突破能力明顯較弱,有點添油戰術的感覺。
現在大家看到的俄軍編制軍旅營三級不足,如果俄軍使用步兵師,坦克師,炮兵師這種重型編制作戰,情況會怎么樣,這就不清楚了,或許烏軍的打法也不一樣了。
俄烏戰場上的合成營編制的各種問題值得解放軍重視,當然并不一定說合成編制不行,也可能被對方重點針對了。
個人認為:步兵師,坦克師,炮兵師人員武器過于集中,容易被高水平對手集中打擊,但是如果對手沒有這個打擊能力,人員及武器太過分散也就沒法快速集中兵力解決戰斗。
關于軍改后放棄步兵師,坦克師,炮兵師編制,大家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