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窗口的作用-單一窗口的作用有哪些
采寫/王 燕
2018年首屆中國進博會舉行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聽取了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專題匯報,給予肯定。
之前,2016年11月,李克強總理考察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稱贊其為擴大我國進出口貿易打造了新亮點。
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特別指出:上海等地實施“單一窗口”,有效地提升了口岸通關效率和透明度,壓縮了跨境貿易的時間和成本。
到底“單一窗口”是什么?
它為何會受到如此高的贊譽?
讓我們走進上海市商務委(口岸辦),聽聽申衛華副主任的解讀吧。
“單一窗口”驚艷亮相
“‘單一窗口’是何時誕生的?因為什么?”記者開門見山地問。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申衛華說,這是由當時的大環境決定的。從國內來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口岸管理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要求,以此促進上海自貿區貿易監管制度創新和上海口岸通關安全便利;從國際上來說,2005年聯合國33號建議書、2013年巴厘島協定均提出各成員國應建立“單一窗口”,使國際貿易相關各方在一個平臺可以一次遞交滿足全部監管規定的標準資料和單證信息,監管結果通過“單一窗口”平臺統一反饋給申報人,各政府部門共享監管資源,實施聯合監管。
有鑒于此,2014年,上海市率先在全國啟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并得到了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等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雙方成立工作推進組,上海方面由市口岸服務辦公室牽頭,海關、海事、邊檢、發改委和商務委等政府部門共同參與。
上海“單一窗口”的定位是立足于建設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平臺,秉承“一個平臺、一次提交、結果反饋、數據共享”的理念。該公共平臺于2014年6月正式上線,開始向全國復制推廣,從而把全國的口岸營商環境和口岸貿易便利化的服務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換一種大家更易理解的說法,‘單一窗口’實際上就是進出口業務的線上一門式辦事大廳。”申衛華副主任說。
目前,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建成了3.0版,形成貨物進出口、運輸工具、快件與物品、人員旅客、支付結算、資質與許可、信息查詢、金融服務、自貿專區、進博會專區等10個兼具監管和服務特點的功能板塊以及船舶申報、出口退稅、信用保險等54項功能應用。“單一窗口”對接22個政府部門的數據,服務企業47萬家。截至2020年12月,上海“單一窗口”總賬戶數10.9萬個,目前已經實現貨物貿易領域出口退稅辦理全覆蓋,2020年已有1033億元退(免)稅通過“單一窗口”辦理。
眾多的外貿企業對“單一窗口”紛紛叫好。
三大創新為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
在談到“單一窗口”有哪些突出創新點時,申衛華副主任也是侃侃而談。
首先是模式創新。上海“單一窗口”充分借鑒了國際上的成熟經驗,同時體現中國特色,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進。二是服務創新。作為服務于各口岸監管部門和相關貿易管理部門的公共服務平臺,它的應用功能覆蓋口岸通關和物流各環節,實行企業免費申報,企業可以全程跟蹤通關和物流手續辦理的實時狀態,最大程度提升企業獲得感。2021年新推出了預約申報功能,幫助企業自動匯總、梳理數據,實現企業申報的自動化。三是技術創新。平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AI等新技術,本來企業需要線下跑到各個部門進行申報,現在只要通過電腦上的電子單證就可以直接申報審查。四是金融服務創新。平臺形成了國際結算、保險服務、融資服務三大板塊業務。目前與上海單一窗口對接的金融機構超過30家。現在對接了跨境貿易保險平臺,通過銀行系統的信用測算方法,平臺可以給企業提供適合的保單,并進行優惠貸款,這節約了企業和銀行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這些創新點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記者道。
申衛華副主任想了想說:“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吧。一是提升通關時效。通過線上辦理優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很多辦事流程由原來的串聯改成了并聯。貨物申報時間由1天縮到半小時,船舶申報時間由2天縮到2小時,從經濟效益上來說每年可節約高達20億元人民幣,初步統計通關時效壓縮了一半。二是方便企業。以船舶離港手續辦理為例,以往企業需要分別跑各家監管單位的窗口現場辦理、蓋章,還要把紙質許可證送達給船長。現在,只需要將所有材料在‘單一窗口’上一次性提交就可以了,申報數據也從原來的1113項縮減到現在的388項。網上審核好之后直接電子放行,企業無須跑到現場,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三是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比方說船舶登臨,原來的模式是海關、原檢驗檢疫、海事和邊檢方面各自分別上船檢查,現在通過線上操作,統一登臨,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再比如危險化學品查驗,之前全憑經驗,查實率也比較低,現在通過大數據,多維度捕獲疑似危險品,抽檢更具有針對性。目前查實率已經從原來的55%提升至75%,這是很不容易的。”
“請申主任舉例說明。”記者說。
“好的。”申衛華副主任說。
他舉了個例子。
上海元初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著豐富的進出口通關經驗的公司,積極參與了“單一窗口”的試點工作。2014年6月18日,技術部經理郁雄偉準備了兩票真正要申報的單子,在平臺上完成了錄入并點擊了申報發送,這也標志著上海“單一窗口”正式啟動。他曾深有體會地說,“單一窗口”真正解決了這十幾年來報關過程中的信息快速通達問題,以前海關、原檢驗檢疫是兩套系統,兩邊的代碼、錄入方式都不一樣,對于企業來說,需要有兩套人馬做這件事,耗時耗力,現在不一樣了,“單一窗口”真正將兩套系統完美融合,只要輸入目的地,后臺會自動生成相應代碼,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本來要花兩個小時才能通關,現在只需半分鐘,本來需要一個團隊,現在一個人就能完成,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上海‘單一窗口’的出發點就是為企業服務,讓企業充分享受到了政府服務企業的便利。”申衛華副主任說。
在疫情期間發揮獨特作用
疫情期間,在國際貨物進出口面臨多重困境的情況下,“單一窗口”發揮了哪些作用呢?
申衛華副主任回答說,“單一窗口”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去年2月份,“單一窗口”抓緊開發境外物資捐贈系統,整合優化了現有的捐贈受理和海關免稅業務辦理流程,為境外捐贈物資搭建綠色通道。疫情期間,通過“單一窗口捐贈系統”共辦理緊缺醫藥物資超過180萬套(件),折合人民幣超過1,200萬元。
為促進復工復產,“單一窗口”開通了中小外貿企業服務專窗,推出免費提供“中小企業信保專送”“免費資信報告”服務,為疫情物資進口提供免費咨詢、免費課程與線上培訓等6項服務,使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能夠在不見面的情況下辦理通關、物流、金融等進出口業務。2020年, 內設的“信用保險服務WE平臺”服務支持小微企業7000多戶,推出投保、理賠、資信等綜合服務,幫助中小企業規避海外風險,渡過難關。
2020年年底,面對風險很大的進口冷鏈貨物,依托上海“單一窗口”,冷鏈食品監控系統開發上線,篩選冷鏈高風險集裝箱,并形成靠港、卸船、查驗、放行、提離、核酸檢測、消殺、物流軌跡等信息庫。非冷鏈流向與處置登記系統也于2021年1月上線,為監管部門掌握進口和外省輸入的高風險非冷鏈食品流向提供可溯源、可追蹤、可預警的監管手段。
依托“單一窗口”郵輪旅客申報系統的有力支撐,作為亞洲第一大郵輪港,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通過“單一窗口”提前72小時將郵輪公司、船代/旅行社申報的郵輪旅客信息發送給海關、邊檢、公安及郵輪作業單位,為各監管部門聯防聯控爭取了寶貴時間。2020年,疫情期間,郵輪港共靠泊8個航次,共有30,595名旅客,實現了“零輸出、零輸入、零感染”。
“單一窗口”未來的方向
“上海的‘單一窗口’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記者問。
申衛華副主任認為,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在建設上海“單一窗口”時借鑒的是新加坡和美國模式,目前已成為應用規模最大的地方性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服務平臺。上海“單一窗口”近年來大幅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支撐全國近1/3貿易量和4000萬/年集裝箱吞吐量的數據處理,已經成為全國的標桿和上海服務品牌。
申衛華副主任繼續說,“新加坡的管理模式很值得我們學習。2018年,新加坡推出一站式貿易平臺——互聯貿易平臺NTP(Networked Trade Platform),旨在把貿易商、物流服務公司、貨運公司和銀行等業者聚集在同一平臺,讓貿易商在這個平臺獲得各種政府和商業服務。2019年6月,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發布第37號建議書,提出‘單一提交門戶’的概念,在支持現有B2G業務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對B2B業務的支持。這些都是上海接下來需要努力推動的。”
談到未來,申衛華副主任表示,上海“單一窗口”將對標貿易便利化國際最高標準,在數據基礎設施、口岸服務能力和監管等方面,積極加強數字化建設,進一步提升口岸區域輻射能級和國際化合作,將“單一窗口”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站式”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和口岸大數據中心。同時,將聯合長三角一市三省,共同建設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深入貫徹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口岸服務,為口岸監管部門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支撐,不斷提升長三角口岸整體軟實力。
歡迎微信關注《國際市場》雜志,我們的公眾號是:gjsc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