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內容

首頁 > 資訊 > 國際 > 正文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謀劃和部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2023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堅持正確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回顧黨的百年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道路關系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也關系我們的前途和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更要團結一致、凝聚力量,確保中國發展的巨輪勝利前進。要深刻認識到,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才能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夯實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思想基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關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原則問題。旗幟不能倒,原則不能丟,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不講原則,都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堅持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工作的重要經驗時強調:“堅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不斷健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黨的領導是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過程、體現到加強民族團結的各方面。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列入各級黨委的工作計劃、方案中,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要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確保把黨的民族政策講清楚、說明白,讓基層群眾聽得懂、理得順,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路徑

(一)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統一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多民族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偉大民族之一,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勞動、生息、繁衍。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先民共同創造的,各民族不僅為本民族的發展進步,也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習近平總書記縱覽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的高度,作出的重要論斷,科學回答了中華民族“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重大問題,對于增強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堅定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勝信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兩個維護”、“兩個確立”、“兩個共同”

1.“兩個維護”

2018年修訂的《中國紀律處分條例》增寫了“兩個維護”的內容,即“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要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有沒有一個成熟穩定的領導核心,能否確保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關乎黨的事業成敗,關系黨的前途命運。

2.“兩個確立”

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兩個確立”的提出能夠有效凝聚全黨共識,推動全黨團結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匯聚強大精神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使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

3.“兩個共同”

“兩個共同”指,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只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才能有強大動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才能有堅實基礎。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三)“三個離不開”、“三交”、“三和”

1.“三個離不開”

“三個離不開”指,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三個離不開”是我們黨對我國新型民族關系發展的科學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繼承和發展,是夯實民族團結、和諧發展進步的基石,是我國各族人民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指導思想與促進和諧社會的基本準則。“三個離不開”精辟地概括了我國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休戚與共、互助合作的緊密關系,反映了我國民族關系歷史構成的客觀事實——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在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形象地說,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系就是一個大家庭和不同成員的關系。

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們要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

2.“三交”

2010年2月召開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首次提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是我們黨在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實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成果,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有力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創新發展。

近代以來,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在中國的領導下,在血與火的共同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強化。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3.“三和”

“三和”,即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2014年,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圍繞改善民生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務能力、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六個方面提出25條意見。《意見》指出:“要明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思路,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改善民生為首要任務,以扶貧攻堅為重點,以教育、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為著力點,以促進市場要素流動與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貫通為途徑,把發展落實到解決區域性共同問題、增進群眾福祉、促進民族團結上,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民族地區特點的科學發展路子。”

“三和”體現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基本特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鞏固和發展的重大關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和睦、互助合作的基本狀態。

(四)“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四個必然要求”、“四個關系”、“四個共同”、“四個與共”

1.“四個意識”

“四個意識”,即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四個意識”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其中,政治意識是根本,就是要始終堅定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信仰,確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局意識是前提,就是要始終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識大體、顧大局、謀大事,確保一切工作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大局;核心意識是關鍵,就是要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維護黨中央權威,確保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領導;看齊意識是保證,就是要經常主動向黨中央看齊,保持步調一致,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2.“四個自信”

“四個自信”,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如果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信仰以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缺乏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就無法做到“四個自信”。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有機結合而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總攬全局,提出并踐行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這一先進的制度體系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礎之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而形成的符合中國特色的制度體系,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特點和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或政黨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價值的積極認同、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3.“四個必然要求”

“四個必然要求”,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才能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夯實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思想基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順應時代變化,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

4.“四個關系”

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四個關系”是對我國基本國情和歷史傳統的準確把握,是對中華民族團結進步規律的深刻揭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族兒女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打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演繹了廣東珠海與云南怒江對口幫扶、守望相助的“江海情深”,對口援疆、對口援藏中更是結成數不清的“親戚”、留下無數感人的故事,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強大力量。

5.“四個共同”

我國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縱覽古今數千年民族演變、洞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而得出的歷史論斷。

只有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才能正確認識理解偉大祖國、中華民族的演進歷史。歷經幾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開拓著腳下的土地。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并形成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漫長歷史中,偉大祖國的每一項輝煌成就都凝結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各族人民對同屬中華民族的由衷認同又成為推動偉大祖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6.“四個與共”

“四個與共”,即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與共”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在一起”。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頭頂同一片藍天,腳踏同一方熱土,雖風俗迥異,卻血脈相通。“四個與共”道出了一家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輝煌歷史、現實奮斗和堅強決心。

(五)“八個堅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新中國成立65年來,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國民族關系總體是和諧的,我國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作出“八個堅持”的精辟概括。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證,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貫穿到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決確保中央權威和政令暢通。

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政治方向,必須增強政治定力,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照搬任何外國模式。

三是堅持維護祖國統一,這是國家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決反對一切民族分裂活動。

四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這是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必須確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反對狹隘民族主義。

五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必須明確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區域自治權和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相統一。

六是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民族工作的主題,必須把民族團結作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必須把發展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七是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這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必須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八是堅持依法治國,這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必須堅決維護憲法權威和法律尊嚴,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民族問題的能力,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八個堅持”是對我國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科學總結,涵蓋了我們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政策、制度、法律等各方面,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凝結著幾代中國人的智慧、遠見和卓識,是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六)“九個堅持”

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九個堅持”對新中國成立70年民族工作寶貴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0年前,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領導下,共同締造了新中國。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確立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共同當家做了主人,終結了舊中國民族壓迫、紛爭的痛苦歷史,開辟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紀元。”“70年滄海桑田、波瀾壯闊,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

一是堅持準確把握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堅定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三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做到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四是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五是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六是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七是堅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八是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使黨的民族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九是堅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不斷健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總體來看,“九個堅持”涵蓋了黨和國家的基本經驗,是對新中國70年民族理論政策的深刻總結,是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進一步拓展,是深化新時代民族領域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第一個和第二個“堅持”強調的是民族工作的依據,第三個到第七個“堅持”強調的是民族工作的內容,第八個和第九個“堅持”強調的是民族工作的機制。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堅持的“十二個必須”

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積累了把握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形成了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起來有以下方面。

一是必須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謀劃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二是必須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三是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四是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五是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六是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七是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保黨中央政令暢通,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實施,支持各民族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八是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九是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十是必須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一是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教育引導各民族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十二是必須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提升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把握和貫徹。

“十二個必須”是一個邏輯嚴密、系統完備的有機整體,既總結了我國歷史上治理民族事務的寶貴經驗,又借鑒了世界范圍內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既保持了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穩定連貫,又根據民族工作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與時俱進;既是觀察民族問題的認識論,又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方法論。其中,蘊含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比如,提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保黨中央政令暢通,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實施;在民族工作中提出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特別是提出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科學回答了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向哪里去的時代之問,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標志著我們黨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大成果,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切實做到完整、準確、全面把握和貫徹,推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越走越寬廣。

綜上,我們要形成這樣的認識,就是所有的工作任務都得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綱”和主線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貫穿于方方面面,體現在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全部實踐之中,是我們認識和把握這一理論體系的根本所在、關鍵所在。這一重要思想圍繞主線形成了系統的內容體系,根據新的階段性特征和新的實踐對黨的民族工作的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和戰略指引,涵蓋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旗幟方向、重要任務、工作主線、實現方式、中華民族歷史觀等基本問題,與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連,既有理論高度,也具實踐價值。

總之,新時代各族人民相互之間要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踔厲奮發、砥礪前行。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彭謙 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m.acmerblog.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极品|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1国产盗摄| 青青青国产依人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香蕉| 亚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75 |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99热 |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器|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AV|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99re5在线精品视频热线|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中文毛片不卡|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精品哟哟哟国产在线不卡|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91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西瓜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在线视频日韩精品|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二| 97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