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是什么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需要恒心耐力,久久為功。黨內政治生活是從嚴治黨日常化、常態化的重要抓手和平臺,從這里嚴起、從這里著力,才能夯實基礎、固牢根本。2月13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要著力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7年2月13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一、增強政治性堅定方向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政治性是黨的靈魂,決定黨內政治生活的方向。我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對于黨內政治生活而言,政治性是第一位的。習近平指出:“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就是黨內政治生活要把握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黨員、干部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
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習近平指出:“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頭等大事,也是政治局的頭等大事。”作為一名合格的員,必須明辨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習近平指出:“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站穩立場、把準方向。要始終忠誠于黨,不折不扣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對組織坦誠,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服從組織,自覺接受組織安排和紀律約束;始終正確對待權力,立志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安分守己為黨工作;始終牢記政治責任,襟懷坦白,言行一致,自覺維護黨的形象。”
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黨的歷史、新中國發展的歷史都告訴我們,要治理好我們這個大黨、治理好我們這個大國,維護黨的核心、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至關重要。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當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覺維護黨的核心、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習近平指出:“全黨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一個黨的組織、每一名黨員干部,無論處在哪個領域、哪個層級、哪個部門和單位,都要服從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
圖為:2015年1月13日,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二、增強時代性永葆活力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時代性是黨的活力之源,黨內政治生活只有與時代特征緊密結合才能始終充滿活力。我們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走過了95年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始終屹立潮頭,走在時代前列,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開拓創新。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必然要體現時代性的要求,讓時代精神、時代聲音融入黨內政治生活,使我們黨始終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習近平指出:“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時代性,就是黨內政治生活要緊跟時代步伐、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課題,及時發現和解決黨內出現的新問題,使黨內政治生活始終充滿活力。”
緊跟時代步伐、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課題。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不能滯后于現實,脫離新形勢,要與時代同呼吸、同脈搏,同頻共振。今天的時代步伐是信息化、智能化,今天的時代聲音是振興中華、民族復興,今天的時代問題如何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內政治生活應緊貼實際、緊隨實踐,以問題為導向,把研究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為主要任務,讓黨內政治生活實起來、緊起來、嚴起來。習近平指出:“我們黨抓黨的建設,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要不斷總結我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經驗和成功做法,并結合新的形勢任務和實踐要求加以創新。”
及時發現和解決黨內出現的新問題。信息時代,樣樣節奏快,形勢變化快,問題出現快。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繁重艱巨的國內發展任務,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及時發現和解決黨內出現的新問題,永葆黨的健康活力。當前,仍有一些黨員干部忽視學習,信仰不堅、理想不明、信念不定,宗旨意識不牢固,精神懈怠,萎靡不振;一些黨員干部理論水平不高、執政能力不強、解決復雜問題本領不大;一些黨員干部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脫離群眾;一些黨員干部意志衰退,經不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以權謀私、腐化墮落。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這些問題也只有通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才能徹底解決。習近平指出:“特別是要看到,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和執政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時代性要求黨內政治生活不能諱疾忌醫,必須直面“四大考驗”“四大危險”,以改革創新精神、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及時自我凈化,排毒殺菌。
圖為:中國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重要講話。
三、增強原則性守規遵矩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原則性是黨的基本行為規范,原則是標尺和準繩,保障黨內政治生活正常有序。習近平指出:“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性,就是黨內政治生活要堅持黨的思想原則、政治原則、組織原則、工作原則,按原則處理黨內各種關系,按原則解決黨內矛盾和問題。”
維護黨章,尊崇黨章。黨章是黨的總章程,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要主張,規定了黨的重要制度和體制機制,是全黨必須共同遵守的根本行為規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堅持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性,就要自覺維護黨章、尊崇黨章。習近平強調:“要嚴格執行黨章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各項規定,敢于堅持原則,勇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帶頭弘揚正氣、抵制歪風邪氣。”
維護新準則,遵守新準則。《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規定的十二條準則,是黨內政治生活必須遵守和執行的重大原則。這十二條準則是: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嚴明黨的政治紀律;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黨內民主和保障黨員權利;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制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只要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高級干部都嚴格遵守黨內政治生活的這十二條準則,把原則性貫穿于黨內政治生活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就能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圖為:2016年1月12日,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四、增強戰斗性激濁揚清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戰斗性是黨的優秀品格,讓黨始終奮發向上,充滿正能量。黨內政治生活,要發揚斗爭精神,敢于堅持真理,敢于較真碰硬,敢于同形形違內政治生活原則和制度的現象作斗爭。習近平指出:“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戰斗性,就是黨內政治生活要旗幟鮮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每個黨組織都成為激濁揚清的戰斗堡壘,使每個黨員都成為扶正祛邪的戰斗員。”
旗幟鮮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捍衛真理、敢于斗爭是人的基本素質,馬克思有句名言:“真理像光一樣,它很難謙遜。”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永遠為了真理而斗爭,永遠為了理想而斗爭。”《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提出:“全黨必須堅決捍衛黨的基本路線,對否定黨的領導、否定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否定改革開放的言行,對歪曲、丑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言行,對歪曲、丑化、否定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人民軍隊歷史的言行,對歪曲、丑化、否定黨的領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對一切違背、歪曲、否定黨的基本路線的言行,必須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習近平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挑戰,要發揚斗爭精神,既要敢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在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堅定不移,在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敢于動硬,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針鋒相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面前退縮,不拿原則做交易,不在任何壓力下吞下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勇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事不素講,難以應猝。”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遇挫彌堅、發展壯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勇于、善于批評和自我批評。黨章規定:“黨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確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原則問題上進行思想斗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批評和自我批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講黨性不講私情、講真理不講面子,堅持“團結——批評——團結”,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嚴肅認真提意見,滿腔熱情幫同志。習近平指出:“批評和自我批評是解決黨內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黨的肌體健康的有力武器。‘觀于明鏡,則瑕疵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黨內政治生活質量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武器用得怎么樣。對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我們要大膽使用、經常使用、用夠用好,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責任,使這個武器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果。”
“磨礪銳鋒芒,百煉始成鋼。”“四性”立起來、強起來,黨內政治生活才能活起來、嚴起來。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嚴肅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本文來源:學習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