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工作包括哪些,政治工作有哪些內容

首頁 > 資訊 > 國際 > 正文

政治工作包括哪些,政治工作有哪些內容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敵后根據地遭遇強大日軍的擠迫,生存困難。

不過,由于的堅持,持久階段的最初幾年,力量還在發展。

政治工作包括哪些,政治工作有哪些內容

1942年,毛澤東說:

“今年二月統計黨員數目為八十萬,去年九月統計軍隊數目為五十七萬(包括游擊隊),對外守秘。”

“對外守秘”四個字,頗具意味,似乎預示了此后歷史的起伏。

中日對壘,單純就軍事實力言,不在一個級別上。

按照黃克誠抗戰中期的說法,軍隊“要消滅一百個敵人(日軍),必須準備二百名左右的傷亡”。

這一判斷出自向來強調能動性的將領之口,道出了兩軍可能存在的最低限度的差距。

不過,日軍也有一個明顯的軟肋,1939年7月,林彪在共產國際發言時說:

“1937年7月7日制造挑釁事件時,日本并沒有預見到,他們會遇到中國人民如此頑強和如此廣泛的軍事抵抗。因為中國擁有如此廣闊的地域、如此豐富的(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致使日本感到自己軍隊力量的不足。日本拼命地增加兵力,但仍然感到不足。”

這就造成日本人自己所言的:

“我警備部隊在其軍、政、民一體的敵性地區中,僅能保持著點與線的狀態。”

因此,可以通過靈活機動的游擊戰,在面上活動、生存,只是由于強弱懸殊,這樣的生存始終在日本人的壓迫之下。

冀魯豫黨委組織部部長信錫華談到生存的艱難:

“南宮縣政府縣游擊隊天未亮進一個村的東口,敵人進西口,兩方在村道口相遇打起來了。威縣縣政府被敵人連續追了半個月,白天我們進這個村,敵人第二天天不明也就到了這個村。軍隊的作戰是善于盤旋、迷惑敵人,抓住時機打擊敵人。這樣作戰,當然是非常艱苦的。”

的生存,即毛澤東所謂的畫“豆腐塊”,日本占據豆腐塊的邊緣,在豆腐塊里面活動。

對壘的結果,“日本得到了城市、大路的速決戰,也就得到了鄉村、小路的相持戰”。

作為軍事實力占據優勢的一方,日軍當然不會滿足于占據點線,而是依靠軍事實力以及由這種實力衍生的資源控制和調配能力,追求面的完全控制。

根據八路軍115師的報告,日軍強化控制依靠的是密集的碉堡修筑和比較完善的交通網絡,行動路線圖大致是:

“點的修筑變成面的控制。現在全魯北已有據點三百余個,平均每八里路有一個,另外在公路在線平均每三里路一個崗樓,已有部分地區(基本汽路附近)形成面的控制”;“以線的修筑變(成)了車輪式的網形,貫通各據點間,…沿各縣界、各區界、各分(鄉)界構筑所謂“惠民溝”、“阻絕壕”,實行對我重重包圍封鎖。”

日軍以碉堡和公路網限制擅長的小規模游擊運動,封殺軍隊的行動空間,最密集的地區,幾乎形成碉堡相連、火力交叉的局面:“自高平至博愛公路沿途每二三里有碉堡一座,各碉堡間均埋有。”同時,不斷出動部隊實施“清剿”,動搖軍隊在廣大鄉村扎下的基礎。

不能不承認,日軍具有很強的組織力、執行力、資源調配及學習能力,這一點,直接和他們對壘的將領深有感觸。

朱德說得很坦率:

“我深深感覺我們在體力上是遜于日本很多的。回到后方,看見機關、學校辦事人員文弱多病,動作遲緩,糟神不振的樣子,這種感覺更為強烈。用這種體力去和敵人競爭,不論在戰場上,在工作中,或在學習中,我們都要吃虧一著的。”

羅瑞卿評判:

敵人擁有現代的科學與技術,它的人員的教養程度也是比較高的,因此,在各種斗爭技術的掌握上,掌握著某些優勢。例如能及時地反映問題,感覺敏銳;經驗的總結與普遍也異常迅速;對于所謂“治安肅正”有一整套的辦法;其某個機關的聯系也是異常機動與密切。每一部門或機構的活動,都與其他部門或機構的工作相聯系、相輔助,都從著眼于所謂“總力戰”的勝利出發的。

初期作戰時,由于身處異國,地形不熟,且習慣于大兵團作戰,日軍行動方式常常顯得機械、刻板,規定嚴格的作戰線,不越雷池一步,導致不同部隊中間露出空隙:

“一般均按閻錫山過去之五萬分之一地圖,故我軍只要找到在該圖上沒有的村莊住,雖離敵極近亦能安全。”

隨著作戰時間的拉長,日軍迅速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找出對付游擊戰的辦法,行動不斷細密化,機動性大為增加:

“到達一地區,是持久的反復“掃蕩”,并組成許多縱隊作寬正面的橫的“掃蕩”,偏僻村落小路尤為注意,單獨行軍部隊機動性大,不如過去部隊那樣機械。”

日軍的不斷進步,讓早期利用地形熟悉獲得的一些優勢逐漸喪失。

從1938年底到1945年,歷經長期周旋,面對強大的日軍,頑強堅持下來并最終發展壯大。

其間,很長一段時間里,和日軍形成所謂弱平衡狀態:

由于軍事實力的不足,要想“拿大兵力把敵人打垮打開局面,是不可能的“,維持相持的平衡局面,是這一階段的目標;作為相對強勢的一方,日軍要想徹底消滅自身控制區域的武裝,改變這種平衡關系,也無法實現。

日軍的“掃蕩”如時人所言為“割肉補瘡”,每當日軍展開“掃蕩”時,“據點無人守備,封鎖溝、墻也無人巡查”,不得不“以少數日軍甚至以其移民擔任外圍主要據點的防務,而以特務機關的督導官、間諜控制偽軍、自衛團,敷衍門面”。

“掃蕩”期間,像長治這樣的后方重鎮,守軍“只有500人,并且大部都是輜重部隊”,空虛的后方和薄弱的運輸線,讓日軍投鼠忌器,不能在“掃蕩”區停留兩月之久。

這給堅持抵抗的敵后武裝,以珍貴的維持平衡的空間。

這樣的平衡,看起來是強弱分明的不對等均衡,現實中卻又意外地堅韌,是一個搖搖欲墜但能維持不倒的弱平衡。

之所以如此,有多種多樣的因素。

就國際言,中日戰爭是當時國際局勢激烈動蕩的一部分,日軍在外部受到多種牽制,無法集中全部力量于中國戰場,文件分析:

“美國軍備及生產空前強大,使日寇寢食難安。美國戰力愈是加強,日美決戰時機愈是迫近,日寇便愈感中國抗戰力量成為他的后顧之憂。”

就國內言,構成平衡的力量來源的多重性和多方向也是重要因素,廣泛的大后方的存在為敵后的堅持提供堅強助力;至于本身,自然是形成敵后弱平衡狀態的最重要力量。

和日軍對比,按照自己的說法,大致狀況是:

“質量上雖然我軍政治素質強于敵偽軍,但軍事素養則大弱于敵軍。敵軍官是經過長期學校訓練及實戰鍛煉的,而我們的干部或者是剛剛放下筆桿的學生,或者是剛剛放下鐮斧的農民。裝備上敵強我弱更是顯著的事實。”

日軍也判斷:“軍隊本身的戰斗力,依然異常低劣,而今后也不易很快提高。”

這樣的差距在戰場上有直接的體現,比較極端的案例是魯西的一個材料,可以見出兩軍能力和經驗上的距離:

“在這次戰斗中,最后解決敵人炮兵時,我一個班向敵沖鋒,竟被一個日本持劍炮兵砍倒6個;而退回后以一個排再沖,將敵僅余之一個炮兵擊斃后方將炮搶到。”

不過,正如黃敬曾經說到的:

革命的武裝和反革命武裝進行斗爭中必須記住:我們是長期的處在劣勢的狀況下,假如革命與反革命的武裝平衡,革命就勝利了!任何國家無從例外,無論在裝備上、數量上、素養上、經濟上等等。故武裝斗爭始終是以弱制強的。單靠軍事不行,革命未勝利前我不能取得優勢。

黃敬的意思是,革命的武裝由于是弱勢中成長的一方,大部分時候都會處于劣勢,一旦成長到和對方等量齊觀,勝利即指日可待了。

既然革命的力量大多數時候都會處于劣勢,“單靠軍事不行”,那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政治,也就是羅榮桓曾經在文章中說到的,要把戰爭打得“戰爭愈不像戰爭,愈像政治”。

做到這一點,也就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和日軍展開政治上的較量,有充足的自信,共產主義政黨的組織和動員能力為人們熟知,根據地政治上的努力,如一個外國人所言:

“中國其他地區,比不上這地區軍民合作和地方政權工作和部隊保持那樣密切關系的,雖然在別的地區曾經努力施行過民主政治。這里可以見到:一個新社會的型態從這次戰爭中浮現出來了,那最好叫做一個軍事農業的國家。”

這一點,現有研究多有揭示。除此之外,中國進行的民族生存戰爭的先天正義,也為提供了政治爭奪戰的充足資源。

政治的爭奪,落到實處在于爭取民心,早在相持階段到來前,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就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

的持久戰和根據地都把民眾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民眾的爭奪又體現于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通過全民的全面的戰爭,“一面以自強之點補充自己的弱點,一面從長期斗爭中補足克服自己弱點,即總力戰”。

的政治工作無孔不入,包括日常生活也有體現:

善于抓住敵軍的某些弱點,用各種投其所好的辦法,去接近日軍。如通過經常接近他們的商人、小販去接近他們。贈送他們一些日用品和他們所喜歡的東西,與之進行其所喜歡的游戲,都是與日軍接近,并因此而與之交友的辦法。作為異族征服者,日軍在爭取民心上有更大的難度,尤其面對擅長政治戰的,劣勢更為明顯,他們發現,估計軍隊的軍事實力,“必須將軍隊及其潛在民眾之中廣泛的武裝力量考慮在內”,“不論是由于軍隊的壓力或是思想上的影響,群眾有機的組織活動與黨的地下工作相配合,就能起到加強軍隊實力、協助其戰斗的作用。”

不過,政治戰中,可以捷足先登,日軍也不是無所作為。

華北戰場上,和日本兩方面都是十分強悍的力量,而且在相互學習,如總結的:

“敵我雙方都有強的指導能力,都有政治上的銳敏性。我們善于總結經驗,研究敵人,提出對策。敵人也善于研究我們,接受經驗,不斷改進其方針政策。所以敵我斗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競賽,而且是全副本領的斗爭;不僅斗力,更主要是斗智。”

日本人意識到:

“對作戰的最終目標,可以歸納為:第一是摧毀革命核心勢力;第二是爭取構成社會成員的民眾。…必須使廣大民眾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組織起來使社會與革命核心相脫離才行。”

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爭取民心,讓民眾看到“哪一方面能保護其生命和保障其生活”。

因此,日軍在相持階段到來后,盡力改變初期的掠套者形象,以平和面目示人,“不再燒殺,對農民深為慈祥,對游擊隊則取殘酷手段”。

日軍和民眾的關系的確呈現復雜的狀態,日軍澤昌利的日記記有,當他離開宿管地時,“當地的中國小女孩已經和我混熟了,很可愛,我給了他一點點心”。

方面的報告更提到:“榆次兒童很多都能說漂亮的日語。”

語言背后體現的常常是觀念和權力,日本人用恩威兼施的方式,實現了語言權力在兒童身上的覆蓋。

即便在擅長的宣傳戰上,日軍也不讓獨擅勝場。

膠東敵“蠶食”大澤山時,“苗店一帶由于我過去勞役過重,人民不滿,部隊在反頑戰役時,所借器材亦未歸還,軍隊有打地方黨員的。有打狗隊,越墻入士紳家中,強迫實行合理負擔,結果敵人即大肆宣傳“不能老刮北風,該刮南風了”,民眾也說:“換換口味也好”。

共產國際會議上甚至有人提到,日軍散發傳單,宣傳“如果游擊隊中有誰自愿放下武器,那就不再追究他的抗日活動,還會發給他從事和平勞動的補助或給他安排工作“,“一些場合還真出現過游擊隊投降的情況”。

1943年底,處身根據地的八路軍干部日記中寫下親身觀感:

鬼子費盡心機研究出奔襲合擊戰術,在我游擊戰術下也無效,鬼子無奈何!

(1)因為今年地方民兵和軍隊配合得特別好,軍隊到哪里,民兵幫助警戒,繞開了敵人,領我們道,掩護群眾轉移,消滅漢奸活動。

(2)公糧制度特別好,不論到大小村莊都給軍隊準備好糧食、柴和菜,軍隊能夠自由輕裝轉移打游擊,可以不帶糧食,哪里都可以吃到飯,哪里都有群眾,哪里有困難都能解決。…(3)地方干部深入群眾中進行宣傳組織動員工作。戰斗開始,從邊府一直深入到行政村進行工作。

材料中說到的公糧制度,是為避免過度征發采取的對策,軍隊糧食由供給機關統籌,不得隨意向百姓索取。

王慶生的日記記下了具體的保障措施:

“油、鹽由供給處統籌發,糧食由連統發,發下什么吃什么。除個別人員須吃面,可由連調劑外,一概不準換面或換菜。如老鄉給壞米時,可由連向村干部交涉,不得爭吵。沒菜吃時,不得各班動員或勉強老鄉賣。”

清楚這樣做的難度,特別強調:

“統籌是對的,但有困難。如發生困難,接濟不上時,要了解、適當的認識困難,不要不滿與發牢騷。”

無論實際貫徹如何,這種主動約束自己的自覺,日軍難以望其項背。

另外,日軍占領軍的本性很難完全掩飾,注意到,日軍在山西昔陽一帶采取殘酷的燒殺手段,因為這一帶“為比較貧苦之地,敵人似無甚留戀,完全取摧毀的辦法,使全縣廬舍為墟”。

侵略本能的暴露,往往使精心營造的形象毀于一旦。因此,盡管日軍做了很多努力,但如他們自己意識到的,在政治戰中還是處于被動地位。

日軍第六十三師團師團長野副昌德說得很形象:

“日軍雖占有點與線,但處處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情況十分嚴重。…敵人陰謀恐怖活動活躍,而我警備隊則孤立無援。”

應該說,政治上中日兩軍的頑強競爭及努力取得的優勢,保證了在軍事上居于劣勢的條件下,可以和日軍在敵后形成弱平衡的局面,這種競爭不僅在當時,甚至在日后,也對的力量發揮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m.acmerblog.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国产cosplay精品视频|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精品videossexfreeohdbbw|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青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的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步兵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94精品久久精品| 中日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片|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思思re热免费精品视频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