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5g牌照5家公司;工信部正式發布5g牌照
套用一句俗語:
天下大勢,必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潮流是個循環的歷史!
比如在固定電話剛剛盛起之時,幾乎我國的各大企業都有自己的小型交換機,后來才慢慢轉戰至運營商的程控交換機上。之所以會轉換,一是基于技術發展的推動,二是基于運營成本的考慮。
但這個潮流才過30年,進入5G時代后,又有了“5G專網”自建潮流回歸——就像當初各企業自建內部電話交換機一樣,現在自建自己的5G專網——目前工信部已給商飛公司發出了第一張5G專網頻段授權。有理由預測,隨著這個口子的打開,更多企業申請5G專網應該距時不遠。
事實上,業界對5G的商業前景分析,普遍傾向于2B端——用5G網絡切片滿足不同企業的5G需求,是5G網絡最具吸引力的應用前景。
所以,我國5G商用三年,三大通信運營商與各垂直行業開展了多種5G專網合作嘗試,而且各有經典商用案例落地。單就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6月初,三大通信運營商打造的5G專網項目中,中國移動落地了4400余個,中國電信落地了2500多個,中國聯通也有1500多個。
而且,三大通信運營商給客戶提供了不同級別的5G網絡切片服務,中國電信提供有致遠、比鄰、如翼三大模式,中國移動提供有優享、專享和尊享三大模式,中國聯通同樣有虛擬、混合、獨立專網三種。
三種模式的具體區別如下:
致遠模式/優享模式/虛擬專網(公網公用)是在公共網絡基礎上,通過QoS、網絡切片等手段,滿足客戶對特定業務的網絡速率、時延、隔離性優先保障需求。
比鄰模式/專享模式/混合專網(公網專用)是在局域增強覆蓋基礎上,通過邊緣計算、數據分流等技術手段,滿足客戶對超低時延、數據不出場等業務需求。
如翼模式/尊享模式/獨立專網(專網專用)是通過基站、頻率、核心網設備的專建專享,為企業客戶構建專用網絡,滿足客戶對高安全性、高隔離度等定制化建網需求。
可以說,運營商的這三大類別覆蓋了企業5G專網需求的所有場景,企業只需要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選擇相應的業務種類,就能利用通信運營商的大網優勢和運營經驗快速定制一張個性化的5G企業專用網。
不過,隨著國家發出第一張5G專網頻率許可(商飛公司)用于企業自建5G專網,有點像以前的企業自建小型交換機一樣的概念,給整個通信市場引來變數。
那這個政策口子的松動,對企業、對運營商來說,利弊如何分析呢?
按個人的看法,對運營商而言,顯然弊大于利——以前的護城墻明顯有了松動現象。如果所有企業都自建5G專網,運營商的業務范圍要大大縮小。更何況,現在的5G商用還是運營商的重點主攻對象。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分析,事實上5G專網的建設和維護都非常復雜,對自建5G專網的企業實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所以可能并不會有太大范圍的開放。另外,雖說大企業可能會自建5G專網,在極高的技術門檻下,其網絡維護很可能會交給運營商,所以代維也是一個有待開發的新機遇。
而且還有一個現實的案例,那就是鐵路行業一直就有自己的專網,也未見得對通信運營商形成有效影響。
對企業而言,5G專網的建設和運營都具有一定的門檻,非“真”實力企業,自建及維護的綜合投資不一定會比使用運營商網絡切片來得實惠,不一定談得上有性價比。當然,從長期來看,成本可控、業務靈活、信息安全等優勢是企業5G專網最明顯的特點。另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能獲得5G專網建設頻段的,高保密性應該是最先考慮的因素,這類企業都是“國之重器”企業。
所以總結而言,雖說工信部發出了第一張5G專網頻率授權,但并不一定是所有企業都能享受到這個待遇;同時對運營商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將技術優勢轉換為可見的競爭力產品和服務上,比單純用政策做“護城墻”更具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