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19gdp-福建2019高考分數線
2023年3月1日,福建省2023年高校畢業生聯合招聘大會在福州大學舉行,近六百家用人單位提供了約2萬個崗位。(人民視覺/圖)
總量5.3萬億元,排名全國第八。這是福建省2022年的GDP成績。
如果從增速來看,更為“喜人”。2022年,福建GDP的增速為4.7%,和江西并列全國第一。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內各地都齊頭并進,九市一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的GDP增速均高于3%的全國水平,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寧德市,增速達到10.7%。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這是進入2000年之后,福建GDP增速首次位列全國第一。改革開放以來,福建GDP增速分別在1978年、1981年、1988年、1993年、1994年排名全國第一。
在國內受超預期沖擊影響的形勢下,福建增速第一的秘笈是什么?
綜觀近5年來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現代服務業、規模以上工業的高速增長為福建經濟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而民營經濟對福建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泉州市長蔡戰勝、莆田市長林旭陽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對民營經濟都給予了高規格的重視和表述。
2018年以來,福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經濟答卷。但不可忽視的是,雖然福建經濟在持續進步,但和排名全國前三的省份的差距一直在擴大,福建省內區域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格局也已逐漸固化。福建經濟要想再上新的臺階,這些都不容忽視。
2023年福建省期間,省政府工作報告總結過去5年工作時指出,5年來福建省緊緊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跑出了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2018-2022五年間,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兩個萬億元臺階,從3.87萬億元增長至5.3萬億元,年均增長6.4%左右,居東部地區第一位。
對于2022年福建和江西兩省GDP增速并列全國第一,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兩地高速發展的動力迥異。
丁長發認為,江西省近年來的進步主要依靠兩方面。一是東部產業轉移的紅利,江西依靠地緣和要素成本優勢,持續強化和長三角、粵港澳、福建等地的合作,實現大規模的招商引資。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對過去5年的回顧,也重點提到了一系列有關招商引資、產業升級的戰略策略。
在丁長發看來,江西經濟高增速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依托對贛州、宜春等省內有色金屬資源的規模發展和技術投入,形成產業聚集,寧德時代、比亞迪、格林美等新能源、電子信息等產業鏈紛至沓來,“這對江西全省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提升”。
而就福建省經濟的高速增長,丁長發認為,相比于江西,除了港口優勢外,福建一方面有政策先發優勢,包含特區、自貿區等;另一方面在產業上,福建的新經濟、新能源產業發展突出,比如代表性企業寧德時代帶動了福建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同時,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綠色經濟、海洋經濟也是福建省的經濟發展特色;在信息軟件等新興產業以及半導體材料方面,福建也在全國處于領先行列。
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著重提到,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成為新增長極,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提效,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7%。
綜合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和福建省統計局信息,除了服務業,規模以上工業增長是福建GDP增長的另一個主要動力。
從2012年到2021年,福建省工業增加值從8711億元增加到1.78萬億元,年均增長8.7%,總量從全國第11位躍升到第6位。
2022年,福建全省工業增加值1.96萬億元,總量全國第6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7%,增速穩居東部地區第1位;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3。
寧德是近年來福建工業發展的典型代表。寧德作為2022年福建省GDP增速唯一達到兩位數的地市,增幅已經連續4年位居福建省首位。
在穩住一產、提升三產的基礎上,寧德重點穩住工業大盤。據寧德市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以來該市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培育出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4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寧德擁有明星企業寧德時代和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基地與不銹鋼生產基地,寧德市政府在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全市工業邁入“萬億時代”。
民營經濟活躍是福建經濟的突出特點。《福建日報》報道,目前,福建省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70%以上的稅收、約70%的GDP。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福建全省95%的高新技術企業是民營企業,80%國家級和90%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設在民營企業,70%的科技成果由民營企業創造。
各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民營經濟占福建省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70%左右。與同處東部沿海地區的幾個省份相比,福建省GDP中民營經濟的占比最高。
以2022年為例,官方數據顯示,廣東省GDP中民營經濟占比約為50%,浙江省GDP中民營經濟占比約為66%,江蘇省的數據約為58%。
在省級層面,福建對民營經濟的重視程度、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持續加強。2022年,福建省出臺了19條支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具體舉措。
福建各地市也將民營經濟視為發展的主要依托。2023年伊始,寧德市發布兩份文件,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開放、綠色發展;莆田市第二屆民營經濟暨產業發展大會,決定從2023年起,每年11月1日為“莆田企業家日”。
全國人大代表、莆田市市長林旭陽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民營經濟是莆田發展的支柱”,2022年,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莆田市疊加出臺了“開門紅”31條、紓困解難28條、穩經濟60條等一攬子政策措施,用“真金白銀”換市場主體輕裝上陣,受惠的企業大部分就是當地的民營企業。
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是泉州。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市長蔡戰勝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我來泉州工作之前,就了解過泉州的民營經濟,來泉州之后,感觸更深了。”
蔡戰勝介紹,民營經濟是泉州發展的活力所在、優勢所在,在政策支持方面是“1+1+N”模式:兩個“1”,分別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民營企業量身定制的《關于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以及泉州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福建省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工作方案》,“N”即出臺N項扶持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福建民營經濟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沿海一帶眾多僑鄉,能夠及時把握全球市場動向,更好地發展外向型經濟;近幾年來,福建民營企業的制造加工越來越精細化,越來越追求自身特色。”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福建省經濟學會副會長柏培文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與浙江、廣東這兩個民營經濟同樣發達的省份相比,福建民營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仍以制造業為主,而廣東、浙江的民營經濟中有不少全球知名的高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比如騰訊、華為、阿里巴巴等,這也正是福建的民營經濟中目前所欠缺的。
福建省顯然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2023年春節后開工第一天,福建省委省政府召開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座談會,提出福建民營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一方面加大對傳統制造業的科研投入,另一方面科學布局高端化、智能化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
福建共有9個地級市,全省GDP5.3萬億,其中福州和泉州兩個地級市的GDP加起來就是2.44萬億,這對“雙子星”為全省GDP幾乎貢獻了半壁江山。
近年來,在強省會戰略和政策支持下,福州發展勢頭強勁,泉州也保持穩中求進的態勢,兩座城市的競爭異常激烈。
2020年福州和泉州的GDP雙雙突破萬億,首次邁入萬億級城市行列。當年,福州GDP為10020.02億元,泉州GDP達10158.66億元,泉州僅領先138億元。
而此前,從2010年到2019年十年間,兩市的GDP差額基本在400億-500億元之間,福州一直落后于泉州。
2021年,福州GDP以微弱優勢反超泉州,僅領先泉州20億元,但泉州GDP連續22年福建省內第一的優勢局面被打破。
2022年,福州GDP為12308.23億元,增長率達4.4%,連續兩年位列福建省第一,增長率超12個副省級城市。同年,泉州GDP為12102.97億元,落后福州200億元,且差距相比上年有所擴大。
從GDP的縱向增速來看,福州遠超泉州。2011年至2021年十年間,福州GDP增幅達196.5%,位列全國過去十年主要城市GDP增幅第二名。同時,廈門以168.3%的增幅位列全國第八,泉州以164%的增幅位列全國第十。
福州和泉州作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雙子星,產業布局和發展側重有明顯的區別。
泉州的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優勢突出,勞動密集型產業較多。相較而言,福州的數字經濟、高科技產業發展勢頭更好。
此外,福州的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遠高于泉州。“福州的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生產務業比泉州發達很多”,丁長發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據福州市統計局數據,近年福州的服務業快速增長,2022年福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50%。
同時,福州市第二產業增速也較高,源于其主導性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強有力支撐。雖然泉州近年來也在積極進行產業升級,但在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方面仍稍遜一籌。
“我在好幾年前就公開預測過福州終將超越泉州,這是必然的結果。”丁長發分析,相比泉州,強省會、福州都市圈的宏觀政策和科教文化底蘊優勢,以及近年來福州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力推進,吸引越來越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在福州投資落地。
此外,福州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民營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已經得到相對改善。2022年福建企業100強上榜名單中,福州企業達42家,位列福建省第一。
同時,在新興產業方面,福州的軟件服務業表現突出,涌現出了新大陸、網龍等知名企業,而泉州則相對沉寂。
“泉州的縣域經濟較為發達,但是泉州的產業結構多為服裝、鞋帽等偏勞動力型的,對要素成本的變化特別敏感,企業逐漸向東南亞和國內中西部地區轉移,對泉州的發展后勁影響比較大。”丁長發說。
毫無疑問,過去5年,福州、泉州的競爭已經為福建省整體的經濟發展作出明顯的貢獻。但在后發優勢明顯、“來勢洶洶”的省會城市福州的趕超下,這種競爭能夠維持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
2018年,福建省GDP總量為35804.04億元,位列全國第十,2019年趕超河北、湖南,位列全國第八,2020年以460.43億元的微弱優勢反超湖北位列第七,到2021、2022年穩定下來,位列全國第八。
2022年,福建GDP雖然增速全國第一,但仍有隱憂。
從GDP總量來看,過去五年,福建與GDP總量排名第4-7位的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的差距在逐步縮小,但與全國“前三把交椅”——廣東、江蘇和山東的差距卻在進一步擴大。
例如,2018年,福建與湖北GDP總量差距為3562.51億元,到2022年,這一差距已縮小至625.07億元。但與全國第一的廣東相比,GDP總量差距由2018年的61473.73億元擴大到2022年的76008.73億元;與第二名江蘇相比,GDP總量差距則由2018年的56791.36億元擴大到2022年的69765.75億元。
柏培文介紹,經濟發展中的“優勢”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經濟總量、產業結構、人員、與國際市場接觸的機會等等,在總量的巨大差距之下,福建經濟難言“優勢”。
此外,福建省內平原面積過于狹小、常住人口數量偏低等客觀因素一直困擾著福建的發展。柏培文說,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福建與經濟強省之間的差距擴大。
區域發展不平衡也體現在福建省內九個地市、一個綜合試驗區的經濟格局中。
根據福建省各地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福州、泉州的GDP領跑全省;緊隨其后的是廈門和漳州兩個經濟大市,隨后依次是寧德、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和平潭綜合實驗區。
南方周末記者統計梳理近五年福建省內各地市GDP,福建省內陸三市與沿海六市的差距也在擴大。
從GDP總量上來說,福建省內沿海六市在全省GDP中的占比超過80%。尤其是福州、泉州和廈門,最近五年,這三市的GDP均占福建全省GDP總量一半以上。
反觀內陸三市龍巖、三明、南平,GDP占全省總量的比重卻一直在下降。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龍巖、三明、南平的GDP總量占全省的比重為18.26%,到2022年,這一數字為16.16%,下降了2.1%。
除了內陸城市與沿海城市的差距外,沿海六市之間也有明顯的發展差距。
橫向看,以2022年為例,福州、泉州、廈門、漳州、寧德、莆田的GDP分別占福建全省GDP的23.18%、22.79%、14.62%、10.74%、6.69%、5.87%。
縱向看,2018年至今,在沿海六市中,福州和泉州的GDP一直分別占據著全省20%以上,而莆田GDP占全省的比重則一直在6%附近徘徊。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廈門和寧德的GDP占全省的比重也在持續上升。
福州大學教授、福州大學閩商文化研究院院長蘇文菁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不僅是中國,全世界每個國家的區域間經濟發展都存在不均衡的狀態”,且在資源配置、政策傾斜等因素影響下,不均衡的狀態將會加劇。
蘇文菁、柏培文在接受采訪時都多次強調,民營經濟是福建經濟的基石,但福建民營經濟正面臨從傳統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陣痛。
對福建來說,要繼續保持“尖子生”的身份,如何進一步發揮優勢,并解決經濟結構中的痛點問題,是一個考驗。
南方周末記者 翟星理 南方周末實習生 周雨睛 鄧林 紀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