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說的馬冬梅是什么意思(馬冬梅什么意思 知乎)
有沒有發現,每每看書學習,尤其是考試前,你可能總會崩潰的發現自己陷入了“馬冬梅,馬冬什么,馬什么梅”的循環當中。
明明自己也用心費時在背書,為什么感覺什么也沒記???
付出了努力卻沒有看到回報的感覺讓人想自暴自棄?
看別人都那么輕松,是我太笨了嗎?
當然都不是。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人類大腦面對新事物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所以剛開始學習時,記不住也是正常的。
時間和誠心固然必須,配上科學的背書方法才更有成效。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如何運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提高學習和記憶效率”的方法!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說的是:當我們學了一個知識并記住之后(暫時記住),很快就會開始遺忘,而且在記住后的兩天內就會遺忘一大部分;要想減少遺忘,就要在“特定”的時間內重復溫習。
1. 學習/記憶之后,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量”大致是:剛學剛記住后遺忘率是0,20分鐘后會遺忘42%,1小時后遺忘56%,8小時后遺忘64%,1天后遺忘66%,2天后遺忘72%,6天后遺忘75%,31天后遺忘79%。
2. 所以,在學習或記憶之后,要在24小時內及時復習,最晚不要超過2天,在這個區段內稍加復習即可恢復記憶。過了這個區段因為已經遺忘了教材的七成以上,復習起來就很容易“事倍功半”。
3. 按照曲線來講,就是:在學習和記住之后,要在20分鐘后、1小時后、8小時后、1天后、2天后、6天后、31天后等這些時間段再重復一遍,這樣就可以把知識記得很牢,實現長久記憶了。
以上就是遺忘曲線的大致意思。
那我們要如何利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呢?它的實際用法在于:間隔重復學習和記憶。
也就是在學習或記住(暫時)之后,要在遺忘速度較快的區段及時重復,鞏固記憶。間隔的時間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就是在學習或暫時記住之后的:20分鐘后、1小時后、8小時后、1天后、2天后、6天后、31天后等這些時間段再重復學習、記憶。
當然,實際的間隔時間不需要如此頻繁,通常以一天、一周和一月的時間來間隔記憶即可。具體可以根據你想記多久,也就是考試時間來設定。
如果你一星期后要考試,那么你應該今天復習完后,隔一至兩天進行再次復習;如果你一個月后要考試,那么今天復習完后,應該隔一個星期進行一次復習;如果你三個月后才考試,那么你今天復習完,可以過半個月再進行復習,然后再按照前面說的間隔時間“倒推”復習。如果覺得次數不夠,那么就按照時間間隔再增加幾次。
而間隔重復學習和記憶的方法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在“間隔復習和記憶的時間段”提取記憶。
這涉及到了大腦中的“必要難度法則”:我們提取一項記憶時越費勁,在想起來后,這項記憶的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提取記憶的具體方法很多,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而且切實可行。
1. 卡片法,比如記憶概念定義的時候,在卡片的正反兩面,一面寫上概念的名詞,一面寫上概念的定義,看名詞想定義,看定義想名詞。
2. 回想法,比如讀完書或學習完一節課之后,在一張白紙上寫下記得的所有內容。
3. 提問法,比如讀完書或學習完某章節后,自己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回答問題來檢測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 默寫法,比如在學習完一章的內容后,花一些時間進行默寫,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默寫的過程中可以只默寫關鍵詞,用搭建框架的形式將自己的思路整理下來,不僅及時復習今日所背內容,同時也能查缺補漏,省去了抄書、記筆記的時間,一舉三得。
5. 思維導圖法,比如閱讀一本書之后,把主要內容梳理成思維導圖,然后在“間隔復習和記憶的時間段”通過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索引”來回憶書本內容。
此外,為了能夠更好的學習和記憶,尤其是對于應考類的學習,還給大家準備了其他幾點小建議:
1. 學習不可貪多求全,我們需要先抓重點,再抓全面,要學會分出輕重。
2. 最重要的還是理解,不僅需要理解記憶,更要在熟背的基礎上融會貫通,發散思維。
3. 框架記憶很重要,培養自己的邏輯性。
4. 做筆記并不等于抄書,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對課本內容進行整理,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
5. 學習不在于儀式感也不在于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的是做到自己心中有數。
每個人都有遺忘曲線的,但是關鍵在于我們要如何利用它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學習在剛開始進行的時候真的很難,看著滿書密密麻麻的字,時間在一點點往前走,自己卻仿佛留在原地什么也記不住,這種焦慮每個人應該都經歷過。
但這種焦慮是因為剛開始學習,萬事開頭難,或許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到恍惚,也會迷茫于自己選擇的路是否正確,但是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收獲,你付出的努力會在未來得到回報的。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