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經濟發展趨勢預判-2024年經濟能恢復嗎
這是熊貓貝貝的第1168篇原創文章:
從個人角度,我本人一直認為“活久見”這個說法不是什么好事情。
因為不管從社會發展還是人類本能來說,趨利避害,追求穩定是永恒的基調,如果在短期內出現了很多反常,不符合常理,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和動態,其實未嘗不是一種風險表現。
中國古典智慧和文化系統里面,也有相關的結論,那就是:“每逢亂世,必出妖孽。”
不要用封建迷信的眼光來看,妖孽不一定是具體特指什么特殊的動物,更多的,可能是反常的事物,人物和動態事件。
讓人感到“活久見”的事情頻繁出現,對于經濟社會和穩定環境而言,就是深層次的經濟運行和發展,有重大轉折變化,或者是出現了系統性風險。
當然這不是什么消極悲觀,而是理性的邏輯認知。特別是對于剛剛結束的魔幻2022年上半場來說,其實更具有現實參考意義。
中國經濟從數據還有多維度表現來看,從2022年6月就已經明顯開始了加速復蘇。
但是切合實際的角度出發,民眾體感承壓和情緒積壓的現實,依然存在。
幺蛾子現象不斷出現,經濟個體戾氣爆棚普遍,因為疫情沖擊帶來的負面影響,疊加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需要時間和過程來消化和扭轉,有些事情急不來。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經濟動態,并提前預判經濟趨勢的關鍵階段。
這篇文章,就將復盤2022年進入下半年這段時間內,幾個重要的經濟動態,或者說也算得上“活久見”的經濟事件,挖掘動態和事件背后的邏輯和因果關系,抓住本質,發現趨勢,把握方向。
把耐心和時間,用在有價值的方向和內容上,這是我的追求,也是對讀者的承諾。
本文已反復自查合規,不碰紅線,語言平和公允,不帶價值導向。
內容有依有據,分析理性客觀。
硬核內容,錯過不再。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
PS: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并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么大路貨,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夠帶來輕松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 頭條獨家文章,抄襲搬運必究!
(如果這篇文章在其它資訊平臺被看到,不用懷疑,就是抄襲搬運,厚顏無恥)
選擇大于努力,思維決定層次,是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的重要規則。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022年,最愛儲蓄,注重積累的中國人民,也算是開了眼界,遇到了很多活久見的奇葩事情。
河南村鎮銀行的事兒還在重重迷霧之中醞釀發酵,一切以國家公信力部門的通報為準,牽動了很多人的關注,引發的熱議和各路分析,熱度持續。
沒想到,就連主流大銀行,在利率上的表現,也出現了極其罕見的利率倒掛情況:
某銀行利率公示信息 圖片來源:網絡
不光工農中建郵五大行出現了長短期利率倒掛,甚至一些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地方城商行等也出現了利率倒掛…即使利率沒有倒掛,也是持平、三年期和五年期都是2.75%或2.8%。
此前多年,存款期限越長、存款金額越大,則存款利率越高。這不僅僅是常識,也是符合金融邏輯的事情。
不過,2022年以來這一利率規律出現反轉。7月份,反轉走進了現實。
除定存之外,大額存單也出現3年期與5年期利率持平或“倒掛”現象。
如,在廣發銀行APP,存款起點為20萬元的大額存款,3年期與5年期存款利率均為3.4%。
實際上,在今年4月份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之時,央行披露,工、農、中、建、交、郵儲等國有銀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均已于4月下旬下調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這進一步推動了利率下行和“倒掛”。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銀行的3年期定存與5年期定存利率持平或“倒掛”,依然有一批中小銀行的5年期定存利率高于3年期,且5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也高于3年期大額存單。
大銀行的利率動向是主流,小銀行的表現更像是負隅頑抗。
利率說白了,就是居民儲蓄的指揮棒,哪里高哪里就吸金,利率倒掛意味著銀行要積極開展利率風險管理,防止高價吸納過多的長期存款。
存款利息是銀行最重要的成本支出。和經濟趨勢以及增長預期密切相關。
長期利率高,是一種經濟預期管理,同樣也是貨幣流動性管理。當然,也體現了銀行對經濟增長的現實判斷,畢竟利息是銀行的利潤來源,也是銀行的主要成本。
金融的本質就是中介,倒騰錢,讓錢生錢,是全世界所有銀行存在的價值所在。
從利率調整的動作上,就能看出銀行主體對于當前經濟的態度。
2022年,中國的銀行利率出現倒掛的原因有三:
一是今年以來央行采取包括降準在內的多種貨幣政策,加大市場流動性投放,銀行間流動性非常充裕,所以銀行‘不差錢’,對居民存款需求下降;
二是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疊加疫情沖擊,為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金融管理部門引導銀行降低存款利率,推動實體企業融資綜合成本下降;
三是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反復震蕩,股票、基金以及理財產品凈值波動較大,居民風險偏好下降,更多人偏向于銀行存款,銀行存款增長良好,但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當然這樣的說法比較官方,大白話翻譯一下,就是居民存款意愿強烈,投資,借貸需求低迷。國家貨幣端水管夠,但是信用端堵塞(主要是房地產經濟不景氣所導致),資金在銀行內部形成內澇式空轉,為了引導資金進入市場,甚至是通過擠壓的手段實現,所以降低利率阻擋存款積極性。
關鍵是,長期存款利率下降了,那么是否意味著貸款的利率也有下行的空間呢?
銀行穩賺不賠的經濟邏輯深入人心,但是如果只降成本,不降利潤,特別是在居民愛存款,不愛消費也不愛投資,中小微企業也不愿借錢加杠桿,銀行的錢多得放貸不出來的時代背景下,實話說,吃相并不好看。
中國的國內經濟在下半年要實現實質性,高質量的復蘇和增長,不是說想著把錢逼到市場里面就能實現的,當然銀行也有規則和管理的局限,不過利率倒掛,對于經濟預期來說不是一個好信號:
存款長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出現倒掛,說明金融主體對于長期經濟預期看空,對資金中短期創造收益的信心不足。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如果一小時9元,需要工作8000多小時,才能達到廣東工資的平均水平……
圖片來源:中新網
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一共8760小時……
用工旺季出現如此低迷的薪資行情,其實揭示了中國低端制造當前的困境所在:
缺乏核心價值和定價權,只能對勞動剩余價值進行極度壓榨。
圖片來源:財新網
說起“中國制造業”,一直都是國人的驕傲。因為我國不僅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而且還連續11年保持著世界第一的成績。
根據央廣網在2022年6月1日發布的數據,2020年全年,我國的工業增加值約為31.3萬億元,對世界制造業的貢獻比重接近30%。
但是其實,從2021年開始,不少與制造業相關的企業,都已經面臨著運營困難的情況。
甚至有一些企業,還出現了“負增長”。所以,在此形勢下,某些企業會選擇降低一線員工的薪水,來進行“止損”。
在2022年7月份,原本的制造業旺季,出現了如此低迷的制造業薪資,其實是由現實的經濟運行邏輯所決定的:需求不足得壓力之下,低附加值的中國中低端制造業,受到成本和利潤的雙重擠壓,舉步維艱。
實際上,制造業薪酬水平長期低迷,低于社會平均水平,更別說追趕經濟增量,并不是特殊動向,而是一個持續了很長時間的趨勢。
本質上,和美國聯合盟友,想要在制造和產業領域,讓中國出局,排擠中國的持續動作,密不可分。
2022年,中美關系處于歷史冰點,可以預見接下來美國針對中國,引導產業轉移出中國,科技卡脖子的態勢很難出現轉機。
這和美國要不要叫停貿易戰,取消關稅的動向,沒有什么直接關系,主線不變的情況下,對于中國制造和產業鏈而言,對外挖掘增量需求,對內激活國內存量需求,產業鏈升級的迫切性,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急迫程度。
信號意義,非常清晰:血汗工廠模式已經無以為繼,中國制造和中低端產業走到了十字路口。
中國制造,要么升級轉型,要么就走向衰敗。時不我待。2022年下半年,就業和經濟發展,制造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板塊。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進入2022年下半年,中國金融市場有一個關鍵的大動作:
7月4日,ETF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以下簡稱“互聯互通”)正式啟動。滬港通、深港通和港股通分別有53只、30只和4只ETF產品納入。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白話翻譯,就是中國正在嘗試逐步開放中國國內的金融市場,鼓勵外資買買買,熱錢們快到碗里來。
從全球來看,中國的金融市場,實在不是什么能上臺面的玩家,簡直就是弟中弟,孫中孫的級別和檔次,這并不是什么沒有底氣,而是最現實的評價。
就連國資出海,實體和經濟投資搞得風生水起,到了金融領域面對西方成熟資本和猶太玩家,虧多賺少,不是對手。
所以長期以來,中國的金融市場經營邏輯非常清晰,那就是打不過,我們就關起門來自己玩,中國也就是成為了全世界唯一一個外幣無法自由兌換,外資進出受到嚴格管控和限制的國家。
打不過,玩不贏,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不開門,不歡迎,是不是?
但是經濟的發展,本質上離不開對資本的爭奪。對于城市如此,對于國家更是如此。
這一次互聯互通,所釋放出來的信號,并不簡單。大陸和香港的ETF互聯互通就正式開啟,相當于給全球資本打開了買入中國國內金融資產的渠道,意義非凡。
從經濟角度來看:通過ETF互聯互通,外資可以想買大盤買大盤,想買行業買行業,擴大了交易范疇,擴充了水庫容量,堪稱皆大歡喜。
但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增加了中國國家,對于外來資本管控的壓力,
雖然首批互相開放的ETF共有87只,但實際上,內地投資者只能買到4只港股ETF,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可以買到83只A股ETF,讓外資來為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用意非常明顯。
引狼入室有風險,關門打狗非理性,和資本熱錢談合作共贏?
那不好意思,接下來就要看中國國家對于外來資本的管控和盈利平衡的技術了。
外資們拿著真金白銀來站隊,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錢包,是總體利大于弊的,而他們的價值理念和投資策略,確實也值得國內投資者,機構,還有金融部門靜下心來研究和借鑒。
國家把外資都哄到碗里來了,如何摸準他們的脾性,拿到時代的紅利,這不僅僅是中國這個國家想要實現對外崛起,吸引全球資本的必然需求,同樣也是對中國國內資本的一次考驗。
幾十年時間,中國金融市場難得的重要放開動作,非常值得關注。這一次,注定將給中國國內金融市場,帶來一次重要的行情機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被資本掠奪。這是相對的。
很現實的結論就是:中國接下來的經濟和造富邏輯,從房地產往金融市場的轉變趨勢,一目了然。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經濟分析,特別是宏觀趨勢層面的思考,最忌一驚一乍,抓著個別事件和動態過度解讀,很容易造成一葉障目,導致決策和行動上的重大失誤。
看清表象,發現信號,并不困難,但是透過表象,抓住本質,尋找關聯和軌跡線,必然需要耐心和一定的沉淀了。
文章最后,基于本文前面的事件和動態的梳理和分析,分享幾點個人對于中國經濟在2022年下半年走向趨勢的觀點,不一定對,權當拋磚引玉,供大家討論和參考:
1、客觀來說,2022年下半年不管是對外貿易,還是國內消費,中國經濟得以穩健和實現增長的關鍵,落到了需求端上面。
需求端對外開拓,對內拉動,是必然趨勢,外部的不確定定因素太多,內循環至關重要,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勢利好國內消費領域。
看消費,過去20年是看樓市銷量,2022年下半年,這個方式用不了,要換一個對象:
日常民生消費最多恢復到疫情以前的平均水平,要撬動居民消費,新能源車銷量,是一個關鍵的,值得關注的消費動向,相當于1倍杠桿的消費拉動,新能源車是否能夠在2022年下半年扛起經濟大旗,就看銷量。
至于房地產,行業風險出清沒有完成以前,市場沒有信心,調控主線基調不變以前,價格沒有預期,所以樓市從大局角度來看,是以穩為主。
2、中國的傳統制造業,特別是血汗工廠性質的中低端,沒有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需要看清現實和趨勢,做出選擇。
要么尊重規律,加大研發和核心競爭力的投入,實現產業鏈在效率和品質上的升級,可以突圍繼續生存;
要么就是看清現實,早一點放棄從勞動力待遇上壓榨利潤的思路和方法,9元人民幣一小時的待遇,注定是行不通的,與其在整個社會的口誅筆伐和趨勢的必然淘汰下被迫黯然退場,不如提前主動轉型和調整方向。
接下來中國經濟環境中,兩個重要的趨勢:
第一,是資本力量無法形成擠壓的夫妻店,將成為中國微觀經濟的重要部分(成本競爭優勢)
第二,是缺乏附加值的制造業被大環境洗牌,特別是和國家經濟需求方向背道而馳的大小工廠,生死抉擇,時間不多了。
3、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中國居民財富邏輯從房地產往金融市場轉變和遷移,是必然趨勢。
從中長期上看,中國股市三次大級別的牛市行情,都是因為外資的大舉進入而變的更加自信,開始加速上攻。
從經驗和管理水平的角度上來看,中國金融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房地產不能在金融市場成熟穩定以前,提前就能卸下資產和金融的屬性。
外資不是什么什么大善人和學雷鋒,本質都是沒有原則,不講武德,一心逐利的貪婪聰明錢。
這樣的玩家,按照中國的穩健風格和風險偏好來看,是不可能給機會染指中國的核心資產和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資料的,但是搶奪和吸引全球資本和儲蓄的匯集,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向和助力意義,不用多說。
所以金融市場加速開放,既是必然,也是趨勢。
但是外來資本興風作浪,做局收割,操縱行情的風險,不能忽視。
中國投資群體和國內資本的認知需要升級,才能說和這些外來資本玩家有玩一玩的資格。
即使是主場,搞投機沒有多大勝算,價值投資,長線押注,才是王道。
學會和時間做互惠互利,共同成長的朋友,很大概率,將成為中國未來決定不同個體之間財富差距和狀態不同的關鍵所在。
沒有高速的經濟發展,就一定要學會賺慢錢,一定要適應賺錢慢的環境。
以上,就是基于對幾個最新的經濟動態復盤和思考,對2022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的走向和趨勢,進行的研判的專題內容。
長期向好,信心堅定,過程坎坷,需要注意。
和各位朋友進行一個分享。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于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
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于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本人
實力原創,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