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有幾個縣區、張掖市幾個縣區分別是
要說近年來火起來的旅游城市,絕對少不了張掖。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這座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城市,有過流光溢彩的歷史,也有過繁華褪去后的寂然。倘若時光倒回到十年前,即使在甘肅省的旅游城市版圖中,張掖也不是位居前列的城市,更遑論在全國乃至國際競秀爭流。
然而,就是在這短短的十來年時間里,張掖旅游完成了從“存在感弱”到迅速“走紅”的蝶變,以新興旅游城市、明星旅游目的地的身份在大漠戈壁中崛起。面對這樣的“逆襲”,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是張掖?
01旅游“家底”厚實
張掖是一座文化旅游“寶藏城市”,當你走進它,總有不一樣的驚喜在等待。
想欣賞自然風光?張掖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張掖地處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匯之處,坐擁祁連山、黑河濕地兩個國家自然保護區,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綠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錯銜接,“塞上江南”的美譽響當當。
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讓張掖旅游天然地自帶buff加持。在這片4.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中國最美之一的祁連山草原、張掖丹霞、黑河濕地、黑河峽谷和平山湖大峽谷,有全國最大的山丹馬場、保存最完整的漢明長城、歷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名城駱駝城,有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沙漠公園,有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張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有與敦煌莫高窟同時代的馬蹄寺石窟群。
想品味歷史文化?張掖有。自古以來,張掖就是絲綢之路上的商賈重鎮、咽喉要道。當年絲路繁華的盛景,成為歷史的一頁鐫刻在時空中,留給今人的是珍貴的遺址古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1986年,張掖就成為了全國第二批38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佛寺、木塔、西來寺、鼓樓、大土塔、黑水國漢墓群……穿梭在文物古跡間,聆聽駝鈴聲聲,觸摸悠悠歲月滄桑,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心甘情愿為歷史文化之魅力所征服。這里也不乏紅色旅游資源,張掖境內有較高價值的革命遺址遺跡46處,是紅西路軍征戰河西的主戰場,也是路易·艾黎發起工合運動、創建培黎學校的主陣地。
想領略民族風情?張掖有。除了漢族之外,張掖還有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37個民族。其中,生活在祁連山區的裕固族是全國獨有的少數民族,肅南縣裕固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一個裕固族自治縣。作為一個游牧民族,裕固族在歷史上曾主要以氈帳為家,隨水草遷徙。你若走進肅南,則可以體驗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在氈房里,品嘗裕固族風味美食;在草原上,看裕固族姑娘小伙載歌載舞;在博物館,讀懂一個民族的過去。
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歷史文化以及民族風情,都是張掖發展文化旅游的豐厚“家底”,也是張掖在文化旅游領域里乘風破浪的“底氣”所在。但是,有了“金飯碗”還不夠,扶搖直上還需要憑風借力。
02順勢而為“乘東風”
“十二五”期間,旅游業被提到了一個新高度。我國“十二五”旅游規劃中,明確指出這是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關鍵時期,是把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時期,是全面深化旅游業改革開放、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攻堅時期。從“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十年成為了中國旅游快速發展的十年,行業稱之為中國旅游業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
正是在這樣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張掖精準地把握住了機會。2010年,張掖市第一次旅游大會上,提出培育戰略性主導產業;2013年的張掖市旅游發展大會,確立了打造宜居宜游首位產業的目標。從頂層設計開始,張掖一步步落子布局。
站在今天,回看當時的決策,與其說這是一種先見之明,更不如說是一種順應時勢的戰略眼光。盡管起步較晚,但張掖在基于自身區域發展的優劣之勢的清醒認識的基礎之上,迅速調整步伐,自然而然地搭上了中國旅游發展的“順風車”。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城市的發展思路對不對路,時間是最好的回答。十來年的時間和實踐證明,張掖的自我定位、發展道路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2012年以來,張掖市旅游接待人次這個核心連續跨越500萬、1000萬、1500萬、2000萬、2500萬、3000萬、4000萬人次幾個大臺階,實現“井噴式”增長。而到2019年時,張掖的旅游綜合收入已經達到了279.06億元。即使在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情況下,張掖全年接待國內游客2983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185.09億元。
相關部門的統計表明,張掖旅游綜合發展情況也由2012年甘肅省的“中游生”,一路趕超位列前三。榮譽和桂冠接踵而至。張掖市成為了“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以及甘肅省政府確定的全省第一個“旅游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示范區”。
如今,張掖市已經將文旅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振興地方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打造。在擘畫的新藍圖上,張掖的定位和目標很明晰: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國一流旅游度假城市、紅色文化旅游知名城市和公園城市。
03咬定目標做實功
不管多么美好的設想,如果只停留在紙上,不落在地上,就是一句空話。梳理張掖文化旅游發展的過程:實字為要,干字當先。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張掖文化旅游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咬定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一點一滴干出來的。只有出實招、下實功,腳踏實地干實事,才能華麗轉身見實效,讓規劃中的愿景成為現實。
正因為對文化旅游產業“高看一眼”,張掖市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傾斜,實打實的支持。張掖市連續多年推進“引客入張”政策,用“真金白銀”激發旅行社推介張掖旅游資源,自發拓展張掖旅游客源市場的積極性。在文旅資源的宣傳上,張掖走的是群眾路線,每年百萬元的獎勵,讓全民都自覺成為張掖文旅的宣傳大使和代言人。為了補齊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短板,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張掖市推出了重大項目貸款貼息補助政策。2021年,隨著全域旅游升級,張掖又出臺了以“引客入張”政策為基礎的引節、引會、引展、引劇、引戲入張的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持續構建“IP日、演出周、展示月、營銷季、推廣年”宣傳營銷新模式。
交通是旅游的“生命線”,沒有便利的交通,縱使坐擁萬千風景,也只能干著急。過去十年間,張掖不僅高度重視路網建設,而且還著力構建航空交通網絡,促進交通和旅游的融合發展,為全域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撐。到2019年末的時候,張掖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35.27公里,鐵路運營里程達496公里,縣區通鐵路率達83%,甘州機場、軍民合用機場運輸旅客逾140萬人次。“十三五”期間,新建成的丹霞通用航空機場投入正式運營,獲批成為國家級航空飛行營地,并運用自身優勢與張掖丹霞景區“聯姻”拓展低空游覽業務。四通八達的路網、航線有助于張掖與周邊省市區聯動,形成了大旅游圈,也將其與東南沿海等地區的客源地更加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文化旅游是個講口碑的行業,旅游品牌也是區域旅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從2016年起,張掖啟動了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世界地質公園等特色品牌創建工作。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確定張掖七彩丹霞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張掖地質公園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蘆水灣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通過文旅部復評,山丹縣、臨澤縣被命名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特色文化村5個,全市4A級以上景區達到20家,四星級旅游飯店達到16家,總量均列全省第一。其中,4A級景區的數量在西北五省區64個市州中僅次于西安,排名第二。張掖也成為了甘肅省承擔國家和省級示范創建項目最多、國際國內特色品牌創建成果最大、旅游綜合收入平均增幅最快的城市。
節會賽事、影視制作、房車營地……在發掘文化旅游潛力、釋放文化旅游活力的道路上,張掖積極主動擁抱市場,與時俱進,不斷突破創新、務求實效。隨著“十四五”的開啟,“金張掖”正將文化旅游與研學、體育、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腳踏實地、信心滿懷向著下一個春天邁進。
祁連山腳下,河西走廊上,絲路明珠熠熠生輝,西部“國際張”未來可期。
作者|微游甘肅編輯部 宋宜霖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