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7號繞地球飛行了多少圈,神舟七號繞地球
20年前的今天,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出征太空。飛行590秒時,楊利偉擺脫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迎來第一位中國人!
這次航天飛行成功的背后有哪些人的努力,又有著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
神舟號??
1992年9月21日,一場絕密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里召開,黨中央正式批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
1994年,中國載人飛船的名字被命名為“神舟號”,意為“神奇的天河之舟”,是“神州”的諧音,象征著飛船研制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又有神氣、神采飛揚之意,預示著整個中華民族都將為飛船的誕生而無比驕傲與自豪。
60歲的王永志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任總設計師,59歲的戚發軔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54歲的黃春平與53歲的劉竹生分別擔任“長征二號F”火箭的總指揮與總設計師。
當時,老一輩科學家年事已高,王永志、戚發軔等人接過前輩的重擔,努力實現中國人的飛天夢。
中國運送載人飛船的專用火箭
成功發射載人飛船并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是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
王永志決定研制一種更安全、更可靠的新型火箭“長征二號F”作為中國運送載人飛船的專用火箭。
“長征二號F”火箭身上有著5萬多個元器件,如果其中一個元器件失效,就可能導致整個火箭發射失敗。
為保障航天員的絕對安全,“長征二號F”火箭的總指揮黃春平跑遍了60多個元器件生產工廠,他決定:只要發現其中一個元器件失效,整批元器件都不要。
在提高可靠性、安全性為重點的基礎上,由長二捆改進而來的“長征二號F”火箭誕生了。這枚火箭長58.3米,相當于20層樓高,起飛推力為600噸,能將8.2噸的飛船送入300千米左右的軌道。
專為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打造
“長征二號F”火箭頭上頂著的“避雷針”是專為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打造的逃逸系統——逃逸塔。
逃逸塔后面帶著載人飛船。為保證飛船的安全,科研人員專門設計出一種彎曲噴管,將發動機的火焰在噴管內轉150度的彎再噴射出來。
為了確保固體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有最完美的表現,固體燃料的藥面整形工作至關重要。一旦切削不合格,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發動機就很可能偏離軌道甚至爆炸。
榮獲“時代楷模”稱號的固體燃料藥面整形師、航天特級技師徐立平,當年從事過逃逸塔的藥面整形工作。
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忍耐著燃料刺鼻的氣味和劇毒,徐立平最終創造了切削0.2毫米的超高精度紀錄,成功完成任務。
在全體人員的努力下,逃逸塔發動機的問題終于攻關成功,研發團隊成功自主研制出逃逸系統。
浩瀚的太空迎來了第一位中國人!
1999年11月20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傳來好消息,經過五年的研制、兩年的總裝,“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終于在規定時間內邁上執行任務的征程。
從1999年起,中國發射了“神舟一號”至“神舟”無人飛船。四次飛行任務都是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完成,這讓中國航天人積累了珍貴的經驗,運送載人飛船的時機也漸漸成熟……
2003年10月14日,“長征二號F”火箭和“神舟五號”飛船已吊裝組合完畢。15日9時,指揮員開始倒計時,載著楊利偉的“長征二號F”火箭在耀眼的火光中順利升空。
590秒時,楊利偉擺脫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終于迎來了第一位中國人!
“神舟五號”繞地球飛行14圈后成功返回。中國正式成為全球第三個獨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國家!
“瀕臨死亡”的26秒
2003年,對世界航天界來講,是極不平靜的一年。
在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之前,當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回時失事,七名航天員遇難。5月,俄羅斯的一艘飛船返回時,偏離預定著陸點400多公里,一名航天員骨折。8月,巴西的一枚火箭在發射前最后檢修測試時爆炸,二十一人喪生。
對于馬上就要執行首飛任務的楊利偉來說,壓力可想而知,然而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出征。在“神舟五號”飛船升空過程中,航天員楊利偉也曾經歷“絕境”……
在楊利偉的個人傳記《天地九重》中,有一篇題為“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的文章。文章內容十分震撼,記錄了楊利偉在火箭上升時曾經歷的“瀕臨死亡”的26秒。
《天地九重》
“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意外出現了。共振以曲線形式變化著,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共振持續26秒后,慢慢減輕。我從極度難受的狀態解脫出來,一切不適都不見了,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和舒服,如釋千斤重負,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覺得這個過程很耐人尋味。但在痛苦的極點,就在剛才短短一剎那,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在空中度過那難以承受的26秒時,不僅我感覺特別漫長,地面的工作人員也陷入了空前的緊張中。因為通過大屏幕,飛船傳回來的畫面是定格的,我整個人一動不動,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后來,整流罩打開,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射進來,陽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漫漫飛天路背后
是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奉獻
他們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他們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正是英雄的中國航天人
給了中國載人航天不斷前進的底氣?
未來
廣袤的太空中將會出現
更多、更活躍的中國身影
中華民族的夢想
也必將寫在更加高遠的太空?
致敬!
(來源:CCTV國家記憶微信公眾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